应对的心理机制包括:各种过渡性的转换,能够复原的专注力,意识的流动性,控制力,对未知事物的迅速转换,对高压的忍受能力,当身体或者心理感觉不适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忍受疲劳感,情绪的波动。无论何时当我发现一个缺点,我都会去接受它。请寻找一个或几个点结合你的生活来分享你的思考。
这个日课我觉得心理学里专业性太强了,我查了资料,理解为如下:
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动,当人的行动不能顺利展开时,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冲突,有受挫感(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为了维持自身心理的平衡,个体就会启动各种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应对就是人们为了应付心里压力和挫折,有意识或者无意的做出认知性和行为性的努力。
如何做呢?可以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借以减少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心理平衡。应对受个体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应对的心理机制通常分为五大类:(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四)代替性防卫机制 (五)建设性防卫机制,包含“认同” 和“升华”; 其中只有第五类属于积极的,建设性的。“认同”就是借助或者寻求地位高或者成就高的人的认同,来消除自己的紧张,获得自信。例如“狐假虎威”,“东施效颦”。“升华”是指把自己原始的需求升华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例如,喜欢大人,就练拳击,摔跤;尖酸刻薄喜欢骂人,就成为评论家。
上面这些都是比较普遍的和常见的应对机制,而书中提出的也是部分的应对机制。从字面上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本身认知水平比较高,就可以迅速的解除自己的压力。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比如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压力增大,迅速调整自己,先做后面的题,心理安慰自己,有不会的题很正常,保证会答得题都对才是关键。
在教育孩子时,也有这种例子,比如,十几岁的孩子,处处与你作对,唱反调,父母很不舒服,但是如果你有较高的认知,知道这是他们成长和自己想摆脱父母控制的必然过程,你就释然了。
我再想想,再接着写。感觉这个题目理解的不是很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