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与我一样的,与我不一样的。亦可如此表达:可交流的,不可交流的。
有一种痛苦,叫鸡同鸭讲。有一种悲哀叫对牛弹琴。有一种遭遇叫人海孤岛,举目无亲。就是这种情形。
交流是一种需求。生命需要表达,需要倾听,需要感同深受的懂。
可不可以交流,归根到底是意识层面的问题。人人都意识到生命的苦。这是浅层的共性。再向上,有的人意识到需要改变,有些人只是一味耐受。有的人意识到自身的愚蠢无知,有些人并不知道。有些人意识到唯有改变自己方能改变世界,有些人却丢弃自我,顺应世界。
对人生之苦。有意识地选择解决之道的人,可以交流。并且唯有这种寻求生命真相的交流,才具拥意义。因为它不是个体,而是全人类的问题。
意识,是头脑的产物。取决于与生俱来的悟性。即思考力。人的认知主要来自经历,依赖于个体本具的感受力。善于思考与感受的人,对生命,有更多的话要讲。
要表达。交流。缩小认知差异。
又回到问题上,关于人生之苦,生命超脱之法。唯有提升精神以应对。
有一句话说的好。远距离看自己的痛苦,它就会减淡。这来自于最真实直观的体验,在山顶看山下,那种释然。所以苦闷之时,很多人去爬山。
登山。既使现实中无山可登。但是精神世界里的山峰却永驻于心。
志于求取生命之道者,都在登山。认知决定了他所处的高度。
做同样事情的人,需要彼此交流,在交流中学习与感悟,达到提升目的。
同道,同修。彼此牵拉,到达山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