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专题〗
职业转换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要追,不要逃。
职业收益=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情感体验
(Q1 我现在最核心的需求是哪部分?)
给自己做决策自检的四个问题:
新工作是否能带来最想要的价值?
为此所失去的是我能承受的吗?
新工作中最恶心的部分我看到了吗?
现在的工作是否已真的没有价值?
(Q2 用上述四个问题,扫描一遍心里潜在的职业选项,你有什么新发现?)
火锅效应:
我们会低估日常的需求,而高估新鲜的刺激性满足。
20170221
雇主思维(从一到四)求职者思维(从四到一)
一,内部提升
二,找到能带来良好体验的人
三,通过信任的人背书
四,求助猎头和人力资源
(从职业的底层逻辑你能否看到更多新的职业机会?
我的觉察:现在经常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公众号里看到有关招聘的信息,这算是一种社交媒体的招聘,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并不会直接放到招聘平台上去,等着你来投简历再把你筛选出来,就算有,你也是属于第四层级的了。之前看到过一个Ted视频,演讲者说要利用一切的属于你的弱联系去找工作,也许是透过你的邻居,也许是通过你的邻居的老板,具体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你找到了一个可以去试试的工作机会,最后你就找到了你真正想要的工作,起初可能是因为A而接触B,而B让你发现了原来自己的真爱是C,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B在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应对策略:
1,选对路径(大部分的胜利,都是心智模式的胜利)
2,写简历,不投简历
3,认真做事,好好做人,功不唐捐
20170227
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判断对错和做选择的内在标准。
如何清晰你的价值观?(清晰的三个标准:能表达清晰,做决策时能想起,平时真的在主张和践行。)
真实的感受自己;(价值观只有真假,没有对错)
选择一个相对系统的价值观词汇表。
删减法:
8个: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经济报酬、社会交往、舒适环境、安全感、人际交往
删除3个(假如我删除了薪酬福利,则意味着我永远无法在这个选项上满意了):
智力刺激、社会交往、舒适环境
继续删除1个:薪酬福利
再删除1个:独立性
最后剩下的3个:成就感、人际交往、安全感
清晰举例:
例一:比方说我最近在做产品开发和运营,如果我开发的新品销量好,就会让我感觉有成就感。
例二:有朋友常伴左右,和同事相处融洽我就会挺开心挺满足。
例三:我我做的最好的就是学会独处,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当前的工作满意度:
成就感7分(最近自己开发的新品销量不太好,没有一开始每天守着看订单的兴奋感了,成就感在逐渐降低)
人际交往6分(室友谈恋爱后开始和我交流渐渐减少,好在同事关系相处的还不错)
安全感7分(我的安全感一部分来自于现在的工作,一部分来自自我内心寻求向上发展的动力,可是这也导致了一部分焦虑)
感悟:在删除独立性时很纠结,想着独立性和安全感的区别,最后还是选择了安全感,因为我想如果我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感,也就会是一个独立的人。
〖价值观专题〗
20170228
什么是VAG模型?(三点一线)
VAG模型 价值观(Value)-视野(Vision)-目标(Goal),即:目标是价值在视野中的最佳选项。
价值×视野=目标
在哪3种情况下需要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视野变大,拉高目标;
价值改变,调整目标;
他人参与,共赢目标。
如何调整?
定期重新梳理自己的价值观和资源,重新设定目标;
做好评估,小心切换;
在一流圈子里打开视野和竞争力。
20170301
人类的10个普世价值观:自主独立、精彩刺激、享乐、成就、权力地位、安全、老实听话、保守、友善、博爱
施瓦茨价值观最大的特点:发现上述价值观呈现一种圆形结构——越是相邻的价值观,行为就越接近,而越是距离远的价值观,就越冲突。
3种影响价值观改变的东西:年龄,重大事件,人生阶段。
年龄越大越保守,年龄越轻越开放;
男性更多追求成就和权力,女性更多追寻博爱或友善。
可以改变你价值观的:
重大事件;
受教育:不同社会阶层倾向不同价值观
不管你站在哪里,总有一半人在你对立面。
我大概在仁慈博爱这个位置。
20170327独立思考篇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对外防忽悠,对内心智纠偏
心智的提升有哪三层?
体验--解释--分析
大部分人心智的墙在哪里?
大部分心智的上限,就在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他们很难怀疑自己深信的结论,原因是有人缺分辨的意识,有人缺分辨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人,因为有了怀疑和辨别的能力,所以能突破自己的信息源,向上追溯,直到站在真理的面前。
20170328
强盗逻辑的底层逻辑:
先确定结论,然后回头找证据。(德州神枪手的例子)
5种常见的强盗逻辑:
循环论证
诉诸无知
以偏概全
大家都……所以是对的。
诉诸权威
20170329
妨碍我们独立思考的三个原因:
1.认知偏差(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
2.抗拒和防御
心智发展的三个阶段: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相对主义——承担责任
开放的怀疑、灵活的结论,才是心智的最高境界。
3.批判过度
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或争论,都不是批判性思考的议题。
真正的生活的高手是——在批判性思维之外,保留宽容性思考。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宽容性思维,则是一种处事的原则。
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不够聪明呢?
死磕自己,宽容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