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授权
欢迎大家关注和喜欢!
前情提要
Ch.6 霍去病两战河西走廊,赵充国深入湟中平叛,彻底铲断匈奴右臂
Ch.7 汉代长城防御体系、军队建制与警戒,和出入境管理制度
本节,我们说说西汉对甘肃地区的政治经济开发。
对秦朝郡县制的沿革
从秦末到汉初,甘肃地区一直被分为陇西郡和北地郡,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到了汉武帝前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北地区的人口得到了增长。
因此,政区的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
汉武帝接连派出大军,以卫青和霍去病为首,在河西走廊击破匈奴后,将河西地区划分为三处,并设立酒泉、敦煌和张掖郡。
前114年,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长,以及归顺的羌人和匈奴人,西汉朝廷又将北地郡和陇西郡分成四个郡。除了保留原有的北地郡和陇西郡名称以外,朝廷增设安定郡和天水郡。
之后不久,西汉朝廷又平定了甘肃西南的氐夷人,在当地设立武都郡。
前81年,汉昭帝又从天水、陇西、张掖郡中分出来一些县,设立金城郡。
不久,汉宣帝又将张掖郡分出部分县,设立武威郡。
由此,西汉凉州的政区设置基本稳定下来。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直到公元2年,甘肃地区总计设有10个郡,115个县、10道。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称作刺史部,设立一名刺史定期巡查。
其中,陇西、张掖、武威、金城、酒泉、敦煌、天水、安定等郡隶属于凉州刺史部。至此,凉州地区正式进入中国版图。
武都郡,被划分进益州刺史部;北地郡,则隶属于朔方刺史部。
西汉朝廷在考虑河西走廊诸郡的政区设置时,主要参考了河流和绿洲的分部。
例如,武威郡靠近石羊河流域,张掖郡靠近黑河流域,酒泉郡和敦煌郡分别设立在疏勒河流域的东西两部。
在当时,祁连山以北的郡县是丝绸之路的大动脉。
天水郡
也是我自己的一点私心,这里重点说一下天水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立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下设16个县道。
天水,这个名字的来历:
《水经注·渭水》: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
早在秦武公的时期,秦国便占据了上邽这个地区,原本是羌人所居。秦武公在这里设立县区,以统治原天水郡辖区的范围。
这片地区有五座城池,相互呼应。在北城中有个湖,据说有白龙出没,风雨相随。
汉武帝听闻这个故事,就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天水郡。

凉州其它郡
(关于河西四郡设立的相关历史,学界还有争论,在此不表。)
金城郡,曾经在汉昭帝时期与河西四郡,并称河西五郡。
据说金城郡的名字,取自《墨子》:
“金城汤池”。
武都郡,汉武帝为了控制甘南的氐族部落而设立的。
《诗经·商颂》曾对这片地区有记载: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刘邦反攻三秦所走的故道,就在武都郡内。
陇西郡和北地郡的历史,前面几期里面曾有详细记载,因而在此不表。
属国的设立
属国,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民族自治区。
典属国,则是专门用来管理少数民族部落归附的官员。
西汉中期,几乎每个郡都设立了属国以安置少数民族的归附。
属国内的少数民族将保留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择地安置。
刺史部官员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用《禹贡》和《职方》里的名字设立了13个刺史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一下,在此不表。)
刺史的职责,起初只有监管的权利,后来权利不断扩大,甚至拥有了选举和弹劾的权利。
刺史需要每年回京师,向皇帝汇报地方政绩,《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武帝纪》都有记载。
郡守的名称,在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太守。
俸禄在秩二百石以上,必须由朝廷直接任命,如有丞、长史、都尉等,称为佐官。
俸禄在秩百石以下的,可以由郡太守自行任命,如功曹、五官、督邮、主薄等,称为属吏。
都尉:掌管军事,二千石。
有丞:管理内务,可代理太守,六百石。
长史:边郡特有,掌管兵马。
郡太守的府衙,分为阁下和诸曹两部分。
阁下,是太守办公和休息的地方。
诸曹,是太守分曹办事的地方。
诸曹里,设立书佐10人,掌管文书。
不过,针对边境的特征,边境郡县的官员相比内地的官员有一些不同:
第一,边郡太守更趋向于军政结合,通常还要带兵打仗,因此他们会被加上某某将军的头衔。
第二,边郡可能设立多个都尉来统军,在边塞和军事险要之处,甚至可以开府治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