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算是与字较上劲了。成天里便是写字、认字。
大概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想一个问题,那便是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中华民族是象形字,而别的民族则不是?这第二个问题,目前我是不知道答案的,希望能随着与“字”的越来越“熟悉”而得知一二。
第一个问题当然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答案的,尽管也许没有想过、深究过。是的,字是造出来的。所谓象形字,便是根据形而造出的字。这样的字,相对而言,是要好造一些的。形为意。那么虚词怎么造呢?也就是无形的字,但又想表达出意思的字词。古人想出的办法是借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先有语言后有字)
比如“亦”字。亦字,最初的意思是表示腋窝。在甲骨文中,亦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两臂张开,在胳臂下面分别有两个小点。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指事字,两点标识着腋窝。所以,“亦”是“腋”的本字。《说文解字》说: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但是,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亦”表示“也”的意思。这便是所谓的“假借”,就是借用。原本表示腋窝的“亦”字读音与“也”很近,于是把作为实词的“亦”借过来,表示作为虚词的“yi(也)”。
但同一个字形,既表示腋窝,又表示“也”,使用起来难免混淆。所以,就要把表示腋窝的本义和表示“也”的假借义,在汉字中进行分化。古人的办法便是把容易造字的意义分化出去,不易造字的意义留下来。因此,古人又造了今天的“腋”字,左边是月(表示“肉”之义),作为形符,右边是“夜”,作为声符。
随着汉字的分化,“亦”和腋窝的关系就消失了,只表示副词的“也”。
是不是很神奇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