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问对·第一线 笔记整理

问对·第一线 笔记整理

作者: 声声蔓 | 来源:发表于2017-10-14 10:53 被阅读0次

1、语言是势力的,是身份的标志。

2、中国清王朝拒绝接受新文明。(政权的保守僵化)


3、摄影师在某一特定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法国 布列松摄影师“决定性瞬间”

4、像说话一样写作 说话像写作一样 说话要有限制 有限制才有自由

5、母语与写作

一怕写作文(词不达意、意不胜辞、华而不实)(我想说 你爱听)

二怕文言文

三怕周树人(时机与方式的错误)

6、现代改变

(1)摄影术的发明 小说节奏加快

(2)影视剧的出现 使人的思维具有剪辑能力

(3)搜索时代

(4)表情包

7、实用即大美。——达芬奇

写实主义的好处是买一送十。——张爱玲

8、文章风格——高远疏落 (高远:格局视野。疏落:留白)

沛、润、清

清爽 明快 丰腴

9、阅读真正的收获是让一个人不那么武断地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反面教材:不适合孩子在应用年龄段阅读的数目

影响:能力;理解别人的不接受


开放的文本解读如何可能?

1、文本解读是一种知识创造行为

文本解读都基于我们本身,是从生命到生命的一种原创。

2、终极目的

既质疑一切权威,又力求对每一种生命行为与伦理挣扎达至理解与宽容,最终实现人生正义和社会正义。

3、语文课堂的全部尊严在于文本解读。

4、散文的本质在于对“我”的破译。(日常生活的镜子—“真”)

5、小说解读

(1)叙述视点

(2)人及人物关系

(3)时间与空间

eg:《祝福》开头“旧历”解读“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新时间其实并没有起程,旧时间依旧在惯性延续,旧历仍旧严密禁锢着人的命运。

6、古文解读

(1)人格批判

(2)文化批判(内在逻辑)

(3)现实批判(审美与逍遥/权力与道德/肉身沉重与灵魂轻盈)最终目的

4、诗歌和戏剧 改编 (不同维度:成长、阶级斗争等)


1、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我们可能有资格看不起汉奸,却不见得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的样子。

2、高贵的消极:也许一个人的模样就是一个人的宿命,而这个人宿命就刻在一个人脸上。


1、不加思考的表达只是人云亦云。思考是痛苦的,而放弃思考就是放弃人类的尊严。

2、要颠覆孩子心中的大人形象。

3、只有你心理真正有了渴望,才可以真正地奔跑。


1、人的特质

(1)3岁 9岁 14、5岁是个人自我觉醒的时间点。37岁突破茧,走出自我,向天道回归。42岁完成。

(2)忧愁 孤独

(3)个体意识 :一种切断与他人联系的作茧自缚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必经之路。

(4)你越挣扎,这个网越紧,反倒是在绝望时才开始拯救。(不去想自由反而更自由)

2、现代社会:狭隘的个体会形成人对自我的执着,对表象的执着,与自然的断裂。


1、自由是追求过程中才能获得。

2、有效思考的五大元素

(1)阅读

(2)不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

(3)教学反思

(4)试着脱离教科书上课


1、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


课堂观念不同

1、好的课堂让学生感觉不到正在上课,不让知识点裸奔,在游戏 聊天 讲故事中创造思考力。

2、一个好的课堂必须让学生感觉到在上课,是需要仪式感形式感的非常严肃专注的事。让学生有一个危险的课堂。

3、备课:1、文本特点属性决定了规则与用具。2、学生特点3、课时特点及排布

4、上课:1、陪伴者,侧耳倾听,陪伴才有感情。2、调停者的在场效应。3、点拨人

5、评课:1、语言在生长吗?2、思维在生长吗?情感在生长吗?


1、一个孩子

向最初的地方走去

那最初的

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惠特曼《草叶集》——生命的本色


1、愚人只知道为(to do),智者有愿力,把“为”变为“成为”(to be)。

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

神与物化,意到图成。——李嘉诚

2、愿望是成为改变自己的力量。

3、六不讲:

已经会的  讲了也不懂

自学易懂  学生会讲

合作易懂  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对·第一线 笔记整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rx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