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萌芽 给人力量的文字《人生感悟ABC》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07:28 被阅读22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

日白

在巴蜀方言里,“日白”有两个意思,一、指摆龙门阵、冲壳子、吹牛,北方之侃大山也,作动词用,描述一个人说起话来空口说白话,无根无据,含贬义;二、用作形容词,形容某人或某事了不起,很牛逼,含褒义。

这份褒贬合一,实则体现了巴蜀人对口才好、会日白、爱出风头的人的矛盾尴尬心理,一壁欣赏羡慕其出众的表达能力,一壁又厌恶其扯南山盖北网的夸夸其谈。这实在是追求群居守口、沉默是金的中原文化与天高皇帝远可以打胡乱说的巴蜀文化之间的内在冲突。


撑花

撑花,撑花,撑开一朵花儿,很美吧。读了点书的人是不是很容易由此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里,那位撑着油纸伞孑孓又彷徨的丁香似结着愁怨的姑娘呢。但外地人可能很难想象,它指的却只是传说中鲁班发明的雨具——伞。

儿时在乡下都叫撑花儿,进大学学中文了,大家都叫伞,顿时觉得撑花儿这方言土语太丑了。时光荏苒,三十余年过去,回首历历往事,这才发现撑花一词,是故乡乡音中最美丽的词汇,最纯正优雅的汉语。


街娃

街娃在巴蜀的小镇、小县城出现的频率最高。此词活跃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指那些成天游逛于大街小巷,无所事事的小青年。当时,由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初高中毕业也就失业者倍增,这部分突然多出来的闲人找不到就业渠道,找不到人生方向,又正值青春叛逆期,浪迹于街衢市井,有时候关在屋子里低唱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喝了几口酒就高唱崔健的《一无所有》,有时候操练拳脚偷鸡摸狗,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

后来,街娃们被一场自上而下的严打,清洗得干干净净。记得最清楚的,是小镇上一个年仅十五六岁的街娃,因为抓了茧农背篼里的一把蚕茧,被流放到新疆,且判了八年。街娃,保留在我记忆中的,就是一个晃晃悠悠不知所之的灵魂。每每想起,就觉得“上天有好生之德”之说,纯属扯淡,还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更接近实情吧。


散劲

散劲与提劲相对称。所谓提劲,也说“提劲打靶”,形容一个人眼高手低,太过高调,常常事情还没做,就宣扬开来,要怎样要怎样,其实,勇敢也就停留在口头上过过嘴瘾,嘴炮罢了,鲜有脚踏实地的行动。那么散劲呢,说的是事情到了关键时候,不敢向前发起冲锋,也说“散尿劲”,就像乌合之众的六国之师“叩关而攻秦”,却“逡巡而不敢进”。

这两个词,大多用在个人身上,先前提劲打靶,等到矛盾激化之时,却又散劲了。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貌似敢打敢冲、勇敢无畏的提劲打靶者,到了后来能不散劲者几乎微乎其微。所谓“叫得凶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常常不叫”。人性幽冥,人生阴晦,个中缘由甚多,难以一探究竟。但窃以为:人生固然需要勇猛精进、一路高歌,但更需要不紧不慢、不屈不挠的坚忍不拔之精神。


龟儿

龟儿,巴蜀人挂在嘴边的骂人语,有些人竟然把它当成了口头禅,不来一句龟儿,简直就开不了口,说不了话哩。龟字辈的词儿不少,有龟儿子、龟孙子、老龟儿、老乌龟等等。

考察龟之地位,殷商周之时,盛行卜巫,龟壳竟是占卜神器,想那个年代肯定是没有这个骂语的。到了唐宋,也还用作人名,有李龟年、陆龟蒙为证。甚至,得了汉唐文化真传的日本,现在还在名字里使用龟字,比如抗日神剧里经常出现的龟田大佐、龟田太君,不过编剧是以此羞辱日军,一厢情愿,实在无知。

据说,乌龟被请下神坛始于明朝中后期,醉生梦死的大明人不稀罕像乌龟那样长命百岁或千岁,用龟儿子来指称青楼妓院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孩子。如今市场上的乌龟王八价格不菲,尤其是野生的高得离谱,可见现在的国人与明朝人似乎相反,在乎长命百岁,因此乌龟不问出处了。


舔肥

把趋炎附势的意思用“舔肥”表达出来,真有川剧白描手法之效,生动形象,动感十足,妙趣横生。肥,指的是有权有钱有势之人,舔肥者要去巴结,伸出一只垂涎欲滴的舌头来,直杠杠、弯儿都不转地前去,口水滴答,一副可笑的馋相。

当然,还有比这个更令人恶心的一个词,就是“舔沟子”。沟子者何?屁眼儿也。能够把傲慢权势以及巴心巴肠归依权势,夸张描绘得如此鲜活到位,这说明巴蜀民间,既有对权势趋之若鹜甘之若饴的普遍世情,也不乏冷眼旁观看得一清二楚异常深刻的睿智。

如今有夸张搞笑地表达五体投地之意的网络语“跪舔”,是否来自于我们的方言“舔肥”,不得而知。


天棒

此词形容抓拿撞骗无法无天之人,横行城乡提起脑壳耍的二杆子是也。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儿“地痞”,堪称一对有趣的活宝。就“棒”字而言,叫人想起过去占山为王的土匪,巴蜀人称之“棒老二”。既然奉天承棒,也就光溜溜赤条条的光棍一条,上无老父老母,下无荆妻弱子,所谓“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实在是最革命的流氓无产者。

但是,无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天棒,还是掌红吃黑坐地分赃的地痞,还是曾经有组织有纪律成建制的袍哥大爷们,他们大多敬畏祭拜关公,一身江湖义气。水泊梁山聚义厅坐第一把交椅的晁盖,便是天棒形象的代言人。


杂皮

杂皮,可能源于“杂种”一词,形容为人不地道,说话天一句地一句,做事不那么靠谱。骂人杂种,可谓愤恨到了极点,极容易导致一场斗殴拼命的。而骂人杂皮呢,有半真半假的戏谑之意,语气便婉约了许多,顶多口角一番了事。比之更有幽默性质的,是代之“杂二哥”“杂碎儿”,就有打情骂俏之亲昵意味了。

杂皮,不过是比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想法多一点,性格野一点,不肯墨守陈规、按部就班,不愿思想单纯、行为刻板,因此,道德伦理上的自我约束少了一点。北方称作痞子,西方称作嬉皮士,与前文所说的“街娃”差不多。看来杂皮对主流秩序的破坏性不大,还没达到流氓的颠覆力度,毕竟只是一张斑驳陆离、不伦不类、有碍观瞻的薄皮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cu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