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中恢复阅读以来,我一直在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效果还不错。数量上来讲,2019年读了58本,2020年读了59本;质量上来讲,个人成长能力提升什么的就不说了,我自己知晓;【瑾瑜的整理】在持续按计划推送,其中书单发了7篇;另外还整了两遍书柜哈哈哈。
怎么找书?
是不是有的朋友喜欢找书单,然后按照列表一本一本的打卡式地艰苦前行?私以为,如果是深入地专业地学习某个领域的内容,这样是有效的。但如果只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未免太累了吧。
那怎么找书呢?看心情啊!爱读啥读啥,想读啥读啥,只要能读进去,不就是完成了“阅读”吗?
我不会根据书单“按图索骥”,但会被种草。其实让我更享受的是,读完一本书后,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了另外一本书。有时是偶然在朋友那里看到的,有时是阅读APP关联到的,就像邂逅。比如我由《活着》链接到《三体》,由《嫌疑人X的献身》链接到《挪威的森林》,由《丰乳肥臀》链接到《百年孤独》,由《梦想成真手账》链接到《山茶文具店》……哈哈哈,天知道我是怎么发现他们的缘分的,反正很有意思。
读哪些书?
在我眼里,爱阅读的目的无非两个:读着好玩,读了有用。以我个人来说,是倾向于后者的。
基于此,我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整理书柜理清了阅读对象(参看):
能够“拓展视野,丰富认知”的书:哲学、历史、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学
提供“实用方法,完善工具”的书:写作方法、阅读方法、学习方法、笔记方法、效能提高
用来“怡养性情,陶冶情操”的书:文学、影视、绘画、设计、生活
根据自己的成长目标,从数量上来说,每一类分别占当年阅读计划的50%、20%和30%。比如今年我的阅读计划是40本,那我只要分别完成三类中的任意20本、8本、12本就好了。不受书单所限,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读?
不是春天读还是秋天读,也不是白天读还是夜里读,而是分出了“固定时间”读什么和“碎片时间”读什么。因为我要仪式感,也有近乎精准的生物钟。
关于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经验,之前发过推文《你会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吗?》,所以此文不再赘述。只补充一点:在“碎片化”时间里能读得下去的书,一般是提供“实用方法,完善工具”类的书。因为此类书的内容也是“片段化”的,很适合在十多分钟里读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而且此类书一般插图都很多,读起来不费劲。
而“固定时间”阅读呢,是缘于我的一个长期阅读习惯,就是同时在读3-5本书,不是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往往同时读的几本书也是风格迥异。为了让自己能尽快地进入阅读的心流时刻,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规律:
午休时用听书APP听经典文学,
昏昏欲睡的周末午后看推理小说,
晚饭后借学术类书籍消化食物,
睡前读文风清新自然的助眠。
有了这样的“阅读生物钟”,真正实现了“自律即自由”,我不高效谁高效?
怎么读?
带着问题读,去书里寻找答案;让书带着你遨游,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在书里挖宝藏,收获会比想象的更多。
我一般会随手拿一些便签,遇到要做笔记、摘抄或者想回味的段落,就贴上一张,等读完全本再来处理。反正不会折角或划线,对此行为无法忍受。若是你的书,你随意。
读书笔记是有的,基本都是梳理出来的内容脉络。不会有大段摘抄,浪费时间。我会把有感觉的那一段拍下来,直接发朋友圈或微博,感想顺带就表达了,还能和朋友们交流。
当然,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写书评,给别人列书单,是让阅读变有效的最好方式啦!
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读书还是听书?我都要!开启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