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金融管制理论:管制是预防风险的重要途径;管制是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重要形式,将会伴随政府的存在而存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管制或许会减少,但却不可能消失,也不应该消失,只会产生更多的替代形式或更新的管制方式。
37、金融管制是政府管制的一种形式,是伴随着银行危机的局部和整体爆发而产生的一种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及确保投资人利益的制度,是在金融市场失灵(如脆弱性、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及垄断等)的情况下由政府或社会提供的纠正市场失灵的金融管理制度。从这一层面上来看,金融管制至少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它可以提高金融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38、中国的金融管制主要从5方面入手。首先,央行将着力于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投资的依赖,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的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扩大消费内需,降低储蓄率,增加进口,开放市场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二是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环境,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催化金融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转换政府经营管理,完善间接调控机制,维护和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有效利用和顺应市场预期,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四是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管制的协调配合,根据各自分工,着眼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期发展,努力促进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五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主动、大力拓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产品创新,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加大交易主体和中介组织的培育,加快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39、挤出效应:“挤进”、“挤出”由财政政策决定;挤出效应与利率紧密相关。
40、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还随着财政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税收,二是公债。
41、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与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