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架飞机,看上去小小的,像玩具,慢慢地飞过1980年5月的灰色天空……”
这是池莉16年前写的一部小说的开头。
在这部小说开头的第二个自然段里,年轻貌美很有故事的女主人公曾芒芒出场了。
女主人公干什么呢,在工厂单身宿舍的单人床上,“阅读着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和小说所描述的情形完全不同的,时间上,现今是21世纪了,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凌晨4点钟。人物地点事件上,我在长春于家沟住所,读完了池莉这部小说最后一段话——
“是真的,曾芒芒已经决定了。从1980年5月的那个春天开始,到1998年的初秋,芒芒清醒地,坦然地,坚决地做出了她人生的第一个明确决定。”
不得不感慨的是,这部几十万字的小说,自己读得很慢。
差不多花去大半年的光景。
池莉小说的叙事语言风格还是很明快的,并不是咬文嚼字晦涩难懂。这是自己喜欢读池莉小说的原因。
只是这本书被放到卫生间里。
每天,只有坐在马桶上,才翻上那么一页两页。有时候连一页都读不完,只读一页中的那么一小段。
读完这部小说,居然像久不走动的患者那样,隆重地喘了口大气。
忽然想学学小说里的女主人公曾芒芒,下一部书就看看《约翰·克利斯朵夫》吧。
记得在四平师范学院进修那年,住在寝室下铺的同学老杨,看过这部法国小说。
老杨长我10岁。那一年,我26,老杨36。
上下铺住着,没跟老杨借过书看。只记得一天在教室里,从他身边走过,见他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声不响地看书。问了,才知道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是谁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课程安排,下学期我们就要开始学习欧洲文学史了。老杨这是未雨绸缪。两个人说话的时候,老杨不停地抽着鼻子。也是问了,才知道鼻炎犯了。老杨有鼻炎呢。心里惊了下哈。
老杨现在哪里呢,可能还在上海吧。
上一次通话,他就是在上海,住在儿子家。儿子不在身边,在东北这面做医药代表。
很久没有老杨的消息了。
老杨没有微信。我叫他开微信加好友。老杨说自己不会这东西。
老杨是个很勤奋很有情商的人,不可能不会的。
我想他只是不大喜欢而已。
不说老杨了,还是说池莉这部小说怎么来的吧。
年中,去辉南看金同学。
金同学没在家。给金同学看家的是王同学。见到王同学不大一会儿,郭同学就来了。
郭同学一身户外装束,头戴鸭舌帽,双肩包里背了十几本给金同学的书。
几个人盯紧了鼓鼓囊囊的双肩包。
倒在桌子上的书,着实晃了大家的眼。
人人见书眼开。我哪能免俗?
喜欢池莉小说。
恰巧有这么一本。
拿回来看了开头,就放不下了,一直看到这个仲冬早晨。
这世界每桩事情都有来头,都有始末,都有味道。你可以搞不懂一个人,却可以盯住事体,从头捋过来,捋到末端,一桩一桩事体地去品。事体后面关联到的那个人,就水落石出了。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写在长春于家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