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段
昨天是3.8节。专属于女人的节日 ,除了各个公司有半天的福利假期,大领导们化身暖男亲自送花,收到情人的红包及各种节日祝福外。
靠女人撑起半边天的各大商家们,也很应景的推出了各种“女王节”“女神节”活动。硬生生的把3.8节往购物节的方向发展。
不过“买买买”是女人的天性。趁这种时候入手心仪的物品,无可厚非。只是提前了解一些商家的套路,有助于我们更理性的消费。毕竟,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物品,享受品质生活的同时,还不伤钱包,不伤身,本就是购物的乐趣所在。
商家套路一:满减、包邮、凑单和送券

早上在某公众号看到常用的护肤品牌,为了庆祝 3.8节,特推出全场6.8折的优惠活动。
想到精华液不多了,就点进去看了一眼,入手精华液后。一看平时用的水乳也在打折,很开心的顺手加了购物车。
准备付款时,收到系统通知“亲,还差 10元可以享受包邮服务哦。”一想到包邮,划算一些,于是又进去挑选了一个喷雾。再次准备结算时,又收到通知“今天购物满 688元,即可赠送价值 288元的眼霜一支哦。”
我一看总价还差50元,50元换一支 288元的眼霜,怎么说都是划算的。于是又兴冲冲的进去,拿了支护手霜。心里美滋滋的,哼着小曲付了款。付款之后才发现,这个月似乎又要”啃馒头”度日了。
这才惊觉,自己本来是想趁优惠买一支两百多的精华。却在商家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花了六百多。本来是想占商家的便宜,却心甘情愿的被商家掏空了腰包。果然靠实力,过上了“吃土”的日子。
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消费者。占便宜是人的本性。所以商家们就利用这一点,让我们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实际上却让我们在占便宜的快感中,消费了更多。
除了这个外,还有我们常常看到的,先领券再消费,消费满多少减多少等等,都是利用这种占便宜心理,让我们不知觉多消费。
商家套路二:明目繁多的节日消费

相信大家今天或多或少的都收到过各大商家的“女神节”信息。这种信息一方面祝你节日快乐,另一方面又会贴心的提醒你,现在有哪些优惠活动。不但女生们会收到类似信息,男生也会收到“女神节送礼指南”这样的信息。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各种节日变多了。除了传统节日外,各大商家还创造性的塑造了各种节日。而所有的节日,不无例外的,均以购物为导向。
为什么商家要造节呢?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一个光明正大的购物借口。它们常会说:“今天是××节,我们为了回馈客户,推出了什么优惠。长得美的人,都收到礼物了,你怎么好意思,不犒劳下自己?不送父母个惊喜?不送老公/男友个实惠?”
于是在这些所谓的节日中,在这种”不好意思”情绪的引导下。我们好不容易鼓起的荷包又迅速瘪了下去。
生活中,每个人心里有不同的账户,这些账户中存放着不同的资产。商家打造这些节日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把属于储蓄账户或者其它账户中的钱,挪到可以任意消费使用的账户中。心安理得的消费。
比如说,给父母买东西,这是属于孝顺父母账户中的钱,应该花;犒劳自己,这是属于自我奖励账户中的钱,应该花;给男朋友买礼物,这是属于情感维系账户中的钱,应该花。等等。
商家通过对节日的塑造和节日氛围的打造,让我们都爱上了过节,也爱上了消费。过节嘛,吃顿好吃的,买件衣服,送个礼物,都是应该的,花花花,买买买,我们都是“剁手族”。
商家套路三:试用三天,货到付款和七天可退换

室友最近爱上了买鞋,可家里的鞋架上已经堆了3双长筒靴,2双切尔西女靴,1双雪地靴和无数双高跟鞋。
某天晚饭后,我们俩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室友: 春天来了,感觉又没有鞋子穿了。我要买鞋子。
我: 你不是前两天才买了一双吗?
室友:那是冬天穿的,而且我都没有休闲鞋。
我: 你脚上的穿的小白鞋就很不错呀。
室友: 也是哦,那我先不买了。
两天后,下班回到家,我们的对话:
室友:延慧姐,你看我这双鞋子怎么样?
我: 新买的吗?没见你穿过耶。还不错。
室友: 嗯嗯,唯品×上买的,货到付款。我先试穿一下,不好穿,我就把它退了。
我: 哦,你之前不是说不买了吗?怎么又……”
室友: 哎呀,人家没忍住嘛。反正可以退,我买了 3双,同事都说这双还不错,就暂时留下了。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你是不是也经常被“免费试用,货到付款,无偿退还”,这样的字眼诱惑。从而买了很多,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用上的东西。
行为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损失厌恶”。就是人们对于一件物品,已经得到而失去的痛苦大于没有得到过的痛苦。
基于此,商家们才会慷慨的说“没关系,你免费使用一段时间,当您觉得不好时,我再来回收。”当你使用一段时间,习惯了它的存在,就没办法眼睁睁的看这它被拿走了,于是就会心甘情愿的为它付费。
以上说到的几个常见的消费者心理,爱占便宜,心理账户,损失厌恶。它们都是基于人性而存在的行为。聪明的商家用它们来设计销售自己的产品,让我们不知不觉,心甘情愿的被“套路”。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套路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购物清单法。时刻提醒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只购买在清单上出现的东西,以此来避免因为要占商家的便宜,而购买一堆自己不需要或者暂时用不上的东西。
2、记账法。把自己可以使用的钱,放在不同的账户中。每消费一笔,就减去一笔。时刻掌握每个账户中的可用余额。从而理智优雅地面对商家的各种节日套路。
3、最大金额设定法。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支付非常便捷,有时候我们的支付速度快于我们大脑的反映速度。因此,绑定的每张卡,每个账户都人为的设定消费上限。以此,避免惯性不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
好了,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不让大家消费,只是希望大家做一个明白人,能看懂商家的套路,避免盲目消费。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懂套路,而不套路的小仙女。
那么,机智的读者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还发现过商家的哪些套路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