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激荡三十年》上册 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上册 读书笔记

作者: DL诺尔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22:49 被阅读28次
5星
这是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必读书,特别喜欢吴晓波的叙事方式,这笔记是对本书的纯总结。供自己以后的学习借鉴。

1978

在此之前的30年是封闭式经济体,物资紧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加强外交,并提倡向发达国家学习。

经济方面,提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分田到户,取消大锅饭。恢复高考。

1979

经济开始复苏,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国企反而效率低下。

*  先是被下放了权力的国有企业与管制了它们多年的政府之间的博弈,然后是这些企业背靠政府的政策支撑与“意外”兴起的民营公司的博弈,再到后来,跨国公司也进来“搅局”、“抢食”,于是,利益的格局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

* 清楚界定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1980 年

人民意识开始觉醒:苦闷被压抑在内心而不得宣泄已久,开始寻找出路

长期的计划经济,让人们已经习惯在一种格式化的、有纪律和有组织的环境中生活,一旦要他脱离那种惯性,往往需要极其巨大的外力或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些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失业者、返城人员、有刑事前科的人和低文化程度者,这些人被排挤在“温暖”的、有“保障”的体制之外,在无可奈何之际,被迫走上了经商和创业的道路。

* 中关村一带先后建起了中科院的几个重点研究所和大面积的员工宿舍,成为科研人员聚集度很高的一个区域。

* 【企业史人物】陈春先,“中国硅谷”的具体地点,那就是中科院、北京大学等聚集所在的“中关村”。

* 举国讨伐“渤海2号事件”

1981

经济投资过多,效率不高,国库紧缩,开始管制新萌发的私有企业

* 国有企业的变革必须在稳定和中央的控制下循序渐进,怎么改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走一步看一步。而当务之急,是整治那些不听指挥、无法控制的“笼子外的鸟”,正是它们扰乱了整个经济局势。中央的这一判断,是很能够得到国有企业们的呼应的。

* “打击投机倒把”,整治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用以保护国有企业的措施。

* 1981年,中国报纸上出现率最高的两个词汇是“三产”和“停薪留职”。所谓“三产”,就是国营企业在主业受阻后,开展的自救式商业行动

* 洪涝灾害严重,31年来第一次向国际社会求助

1982年

1982年宏观经济的紧缩,并没有造成意识形态上的全面回流,它所表现出的种种粗暴是一个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和思路解决经济波动问题的政府,在面对新环境时缺乏市场经济管理能力的体现。

* 中国企业变革开始陷入经济学家高尚全所总结出的“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统”的轮回中。

* 长春市出现天价君子兰

* 八大王,遭企业“投机倒把”制裁

1983

计划管理体制中运行多年的行政部门和国营企业似乎都不习惯用市场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计划经济的闸门已经被撬开,民间的力量如涌出地面的小涓流正四处漫游,致富的渴望日渐成为全民共同的理想。

* 邓小平领导这场艰巨变革的战略思路:摸着石头往前走,不争论,也不做政策上的明确界定,让最终发生的事实来定义前行的方向。这种改革思维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试验场和冒险乐园。

* 开放私营企业多雇员工,自行发展。

* 邓小平“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基本上是体制外的小人物。

* “倒爷”,有的具有超强的商品嗅觉和运作能力,有的则有可依靠的裙带背景,他们在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外建立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物流网络,从中牟取差价利益。eg:王石

* 义乌,温州崛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然资源缺乏,土地贫瘠,而人要生存,自然得另谋出路。浙中南靠海,民间走私,企业,分销商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 中国改革的经验证明,对旧体制的最初突破,往往发生在旧体制最疏于防范的地方。”此论可谓点中要害。由此可佐证当时温州商人的处境之凶险,改革先行者的狡黠与酸楚大抵都在这里了。

1984

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 海尔,联想,万科,健力宝

* 中国公司与美国公司之间的距离,并不在于创始资本的大小,而在于各自对产业成长的视野和理解的差距。

1985

中国改革史和企业史上,“海南汽车倒卖事件”带有很强的“寓言性”,一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令制度的许多欠缺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改革的渐进特征日益明显,开始进入漫长的灰色地带。

没有规划和秩序的引进热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行业管制上的失控。其问题之一,是贪大求洋,不符合国情。盲目引进新技术设备,监管力度不高,维护成本高,二手次产品充斥。

* 不过客观地说,这次失控的引进热对中国轻工产业的更新换代及消费品市场的启动,产生了巨大的效应。这个时候的中国公司,就好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冲进一片正在疯长中的草地,你听得到他的骨骼与青草一起向上生长的声音,过度的精力和热情挥霍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 晋江假药案:欲望之门被打开之后,如果没有法律的制约,富有想象力的邪恶便会像野草一样地肆意疯长。

* 价格双轨制,保护国营企业

原因:加快投资、加快发展再度成为国家的主题,宏观经济在沉寂数年后再度出现趋热的迹象。另一方面,全民性的物质欲望被猛然地激发出来,摆脱贫困成为至高无上的公共理想,在这个目标之下,对制度和道德的漠视受到默许,这同时也给那些保守的势力提供了攻击的机会。从宏观的角度来看,1985年的中国经济再趋过热。

1986

乡镇企业:一无所有中崛起。没有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没有熟练的工人,甚至连销售的渠道也没有。从国营企业那里“借”旧设备,工作人员。“联营”乡镇企业迅速壮大,而被掏得资源一空的国营企业则更加赢弱不堪,于是,将很快出现“儿子吃掉老子”的现象。

* 年轻人不再向往“安全而令人窒息的国营企业”,外资公司以及刚刚兴起的民营公司成为他们新的选择。

* 法律漏洞产生—抬会:非法融资

* “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艰辛创业,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英国简史》

1987

这期间,民众的改革期望上升,消费欲望膨胀,而社会体制则相对落后,国家的宏观治理能力跟不上迅速衍变的产业形势。

“改革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事先设计得天衣无缝的情况下进行,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 马胜利,企业承包制,迅速爆红,也迅速落寞。

* 娃哈哈集团/太阳神:一个商品短缺而需求日渐旺盛的年代,只要产品质量过得去、包装稍有特色、营销手段稍具创新,便可以迅速得到市场的青睐。

* “准确的预见”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种莫名的天赋。eg 王石:土地拍卖中窥见了房地产业的曙光

* 一个巨人的错误,将催生出另外的一群巨人。IBM在1987年犯下的错误(垄断系统,不让兼容)让英特尔和微软(开放自己的系统)成就大业,在中国,联想把AST推销成最成功的微机产品,三年后,柳传志顺势推出自己的联想微机。

1988

        在此之前,中国民间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是无意识的,它们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免于饥饿,而在此之后,对资产的追求成为了新的主题。

        那些先觉者开始把目光放得更远,他们思考企业的归属与命运。日后的事实将证明,这些先觉者最终因为超前的远见得到了回报,而那些回避或没有思及这一问题的创业者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产权意识的苏醒,意味着从计划体制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开始了资本人格上的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 股份制开始逐步实行,但由于相应的管理体制的空缺,造成是一个混乱的开始

* 放开价格管控,物价飞涨

1989

“我们所考察的历史在其演进的过程中充满了崩溃和重构、革命和进化、征服和发展的循环交替。”

* 日本经济达到巅峰,但在1990年产生经济危机。

* 政治和经济上双重压力下,“私产归公”的企业绝大多数又都通过各种形式回复到了原来的产权性质,而在当时这确乎是人们恐慌心理的某种体现。

* 宏观调控所造成的经济骤冷,对通货膨胀下的投资过热确是起到了遏制的效应,不过却也让所有的商业活动变成一局乱棋。

* 因为政策的紧缩变动,企业之间原本正常的货物和资金往来瞬间紊乱,资金的循环拖欠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怪圈,于是一个新名词很快成为经济界的头号难题:“三角债”。  “三角债”的解除要等到1993年经济再次复苏后才逐渐完成,在客观上,它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和银行紧缩银根所造成的,而在深层次上,则直接映射出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大危机。

*    1989年的中国是困难的,12年改革所积累出来的变革形象及成长锐气遭到了挫折。

* 史玉柱:巨人产品

1990

1990年的中国,是在一片打击假冒伪劣的讨伐声中开始的。

那是一个缺乏善恶感的时代,在“摆脱贫困”这个时代主题面前,一切的道德价值评判都显得苍白无力。

* 早期温州商人在商业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狡黠,与硬骗强取截然不同,却将原始积累过程中的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狡黠与血腥,展现得淋漓尽致。

* 对假冒伪劣的整治,在有些时间,也会成为各级政府保护国营企业既得利益的某种手段和理由。

* 随着宏观形势的紧张和政府对私营企业的严厉整治,这股“挂靠风”突然升温。挂靠原因主要有三:政治原因——避免受到政治歧视和间歇性的整顿打击;经济原因——可以享受集体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合法获得原材料等;运营原因——在初期,私营企业不受消费者和经济交往单位的信任。

1991

1991年的中国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硝烟。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姓‘社’和姓‘资’两种不同的改革观。”这样的争论将持续一年,直到下一年邓小平在深圳的巡视被公开报道后才戛然而止。

* 直到1991年前后,在百番施计无效、政府无力全数承担的情况下,地方的中小国营企业终于被相继放弃,而此时,民间的私人企业也具备了购并的能力和需求。

1992

邓小平南巡讲话带回经济春天: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全国立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

* “三铁”,分别为铁饭碗、铁交椅和铁工资,实指国营企业的劳动用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它们被认为是国营企业的传统优越性所在,也是其内部机制僵化累赘的症结。

*    所谓“破三铁”,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辞退工人,工作岗位将不再“世袭”,企业管理人员——之前称为“干部”——不再终身制,员工的工作也不再是铁板一块,而将根据效益和绩效浮动。

* 新企业敢于发展,证券公司开始发售股票,但仍有混乱。

* 改革的动力将从观念的突破转向制度的创新。

在过去的15年里,观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动力,哪些地方的民众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那里就将迅速地崛起,财富向观念开放的区域源源地流动。而很多的改革又都是从“违法”开始的,那些与旧体制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规定成为改革的束缚,对之的突破往往意味着进步,这直接导致了一代人对常规的蔑视,人们开始对制度性约束变得漫不经心起来,他们现在只关心发展的效率与速度。

“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在此之后,我们即将看到,中国开始从观念驱动向利益驱动的时代转型,政府将表现出热烈的参与欲望和强悍的行政调控力,国营、民间和国际三大商业资本将展开更为壮观和激烈的竞争、博弈与交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激荡三十年》上册 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rd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