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年是我的一个大调整年。因为丫头决定不再寄宿,原本相对来说比较能自由安排时间的人生,突然一下子被卡死了。生命之江流随心所欲了大半辈子,忽然遇到了个葛洲坝,须得老老实实按规划前行。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送丫头上学,然后无论身在何方,大约下午四点的样子,就必须盘算着往学校附近赶,接了丫头便开始到处觅食,然后监督作业,陪她练琴,聊天,催促她睡觉以便于第二天早起。
有同学在吃饭扯淡时聊天,“哪有你这么带小孩的呢?幼儿园全托,小学一直到现在都是寄宿,差不多十年了,现在长大成人都能自理了却开始天天接送?”这个事情呢,其实跟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有关。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让我自己知道,其实一个小孩子在初高中的年龄阶段的思维成熟时期时更需要沟通和陪伴的。我不教她学习知识的本事,我只在乎她有正确的人生观。小学跟那么紧干嘛?其实你们口口声声的小孩子可怜不过是你们自己舍不得而已,小孩子在好的寄宿环境下心理感受和生活技能的成熟一点也不比在家娇生惯养的差。所以当她长大了,自己选择不再寄宿的时候,作为父母只能支持。
可为什么不让她自己坐公交回家呢?也这么大了,像我自己年少的时候,每天都是一两个小时公交上下学,也没怎么地。可正因为我自己曾经这样,我更愿意去接她,陪伴她下课吃饭回家作业睡觉前的几十分钟的路程。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可以讨论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生活,酒吧,春游,吵架,青春,误会,朋友,初恋,未来,工作,社会,父母,祖辈,神鬼,玄幻,动漫,手办,网购,所有的东西在相对封闭的一个空间里,边堵车边聊天,一起沟通,哪怕是烦躁不安,不愿交流,考得不好,都有一个对话的时间和出口,至少,在这半个多小时里面,面对互相的提问和回答,避无可避。这也是我得以了解现阶段少年所想,学校所为,以及小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手段。未必能改变什么,但至少了解了就可以引导。目前来看,还不错。
扯远了,其实最大的调整是自己。原来空暇时间多,自己的事情可以随意安排。写文章这件事情,便是一时兴起,一时即写。现在就不行了,更多的时间是在路上。自然而然很少写东西了。其实像我这种年纪,除了专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基本上已经被社会打磨得百毒不侵,对世间万象见怪不怪。而一篇散文(此处以散文为例),要让读者代入,发现形散神聚后的感动,你首先自己得感动对不对?正所谓,无感动,不散文。其实就我本人来说,生活给我的感动还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只是当你真正放下手边的事情,准备来诉说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点小感动,有点矫情啊。还有一种就是如今的社会新闻,时尚热点,原来是可以追的,可是现在不敢,反转玩得太多,以至于根本就不相信,专家给的建议是一件事情出来了,放两天看看也许更明朗。好嘛,放了两天,谁还记得当初的感动?社会这么忙,谁又在乎你的唏嘘?
可是我的思考还是一直都在的。很少写字,但是不能停止思考。因为我在网络上写文,所以更多的思考是自己的文字和时下网络上的一些现象。很幸运的是平台上遇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给了我一些相当有益的指点。开放性的平台和相对封闭的朋友圈还是不一样,这里更开阔,有更多的藏龙卧虎。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人家跟你不熟,犯不着给你留面子。问题指出来,听不听随你便。由此我知道了我文章的很多基本错误。
首先是文章规范问题。比如标点符号。这是个非常基本但是又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使用三个句号代替省略号,又例如在文章标题中使用句号。我隐约记得几年前曾经在和别人交流中自豪地说过,我就讨厌省略号,怎么地?现在想起来真是无地自容,也就是无知自大才会犯这种凭感觉写文章,没有科班章法的最低端的错误。你的灵感,你的美好文辞,在犯下这些最基本的错误的时候就已经被审稿的编辑忽略了。不要怪人家不识尘中玉,你连最基本的最广泛的行文规则都不遵守,连玉上的泥沙都不擦干净就给别人鉴赏定价,谁有时间来赌石呢?现在想起断手断脚的和氏璧奉献者,实在是愚不可及也。如今哪怕是在群聊天也不再犯这种错误,强制自己遵守。还有一些其他的行文规则,包括网文格式,错别字,的地得等等,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还是要注意。敬畏文字是写作者自己的提升,既方便了读者阅读,也改变自身沟通能力。
然后是文体的思考。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些个属于中学语文常识,不再赘叙,单单讲讲网文体裁。网络诗歌乱象下次有时间另开文,至于小说嘛,也不必阐叙,戏剧话剧之类是视觉类,散文倒是多如牛毛。
我们只讨论文章体裁。网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曰干货,一种叫鸡汤。干货并不是指文章干巴巴,而是有料有嚼头的东西,说明文,应用文包括部分记叙文皆可入此类,这个呢,个人感受是你读了这篇文章,学到了实在的东西,哪怕是学会了键盘上一个不常用的键,都算是干货。鸡汤这个东西呢,很多人都讨论过,其实倒是应该平常看待,不过就是一篇议论文罢了。鸡汤的划分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所以只就个人思考讨论讨论,接受交流。
其实写得好的鸡汤文是一篇完美的议论文,举例子,说事实,加上生动的语言描写,最终推出结论,一般就是惊世骇俗的标题。这是没有问题的。而这种文章也是自媒体和当今平台的流量担当。讲到文学艺术性,基本上没有,为什么会称为流量担当呢?窃以为,与碎片化阅读大趋势的形成和日益懒惰的阅读习惯有关。为什么如今书评,影评,拆书党如此流行?因为现在的读者懒得自己去选择书籍和电影,你看了,评论了,拆开分析给我讲明白了,好了,我就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去看,或者根本就不用去看了,但我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也能装逼。为什么鸡汤文如此盛行?那些爆款文举得例子都是我有一个朋友,某某某,那些鸡汤出书的同学,你真的有那么多朋友经历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人生?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病,精神病,就真的全都潜伏在你的周围?人说,写文而已,不必认真。正因为读者在看某些立论有问题的鸡汤文的时候,代入这些靠谱不靠谱的人生,仿佛又重新活过一次,一篇文章几千字就经历过人生的几次高潮。读完摸着自己的脑袋,还好我没病,真爽。管这文章有没有文笔,有没有艺术性,个人的焦虑在完成阅读后彻底释放了才是鸡汤的神奇功用。至于那些从鸡汤中找到人生哲理并改变了人生的,这里就不讨论了。因为鸡汤最终是要化作排泄物的,空洞的立论不能真正给你增加营养。
话一说就没边。我在读了丫头的一篇作文之后,我就明确知道了,我这辈子已经与议论文无缘了。回看我自己原来的文章,沉淀之后,找到自己的行文方向才是重点。很明显,我是个写故事的人,往大了说可以写长篇,这也是我正在做的,往小了说也就写写记叙性散文,那种从论点找论据,再从论据推论点的活估计到了我这年纪都做不来,倒是丫头应试作文能得高分。我擅长的是细节描写,人物,心理,环境,但是由于过于细致,常常会舍本逐末,导致文章节奏失衡。自我认识太晚,没有系统学习小说写作,所以在情节安置方面还有些问题。短篇无所谓,改几次就好了。长篇是个大问题,写完之后估计要大调。这也是我拒绝签约给网站的原因之一,毕竟那是不负责任的,当然了,另外一个大原因就是懒,不想有日更压力。本来就写得有问题,还不给自己时间修改,那是作死。
为什么会写不出来议论文?为什么要纠结于各方面的细致描写?为什么文章阅读量不高?为什么别人的文章随便阅读过万?而自己的过千已经是天地变色?读者不愿意在读了你的文章之后再去参考其他文献,与你心灵交流而已,人家普遍爱看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的文章,喜欢家长里短写得详详细细的碎碎念,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当年与《风声》同期上映的《东风雨》被侄女说看不懂,而《风声》被捧为经典时我就已经看破。那么多心理旁白,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多好啊,就看 教主和冰冰就好了。至于《东风雨》把情节搞得那么复杂,谁愿意去想呢?票房不扑街才怪。
那么如何在这之中找到平衡呢?调整自己。读者不会因为你的文章而去了解你,他只在那二三千字的阅读中理解你,那么写文章,直白,浅显,故事主线交代清楚才是王道。再加上一点点文笔,雄文大成。
你看,这篇文章又犯了大忌,前面的篇幅明显过重,为了给自己的懒开脱而离题万里。这又不是一篇好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