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再写一篇同样观点的文章,纯属来源内心没有被完全表达的不甘。
这是一篇抒发文,若有表达不当之处希望可以斧正。
2018年6月6日,是我所在的咨询公司成立的三周年。
在前一天,我给老板写了一篇推文,里面有那么一句:“首辅”之名不仅是一种愿望,也是一份底气,更是一份责任。
自打我两年前毕业加入公司以来,我一直将这样的愿望埋在心底并不断努力,望自己不负“首辅”之名。
“首辅”它是一个很大的来头,最早可追溯到明朝,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徐阶,因为他培育出来张居正这样的人。张居正我也很喜欢,但我总觉他平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后继无人,所以一直没有以他为榜样。
因为女朋友,因为首辅,综合种种原因我留在惠州。
两年里,如我第一篇文章里所讲的,没有什么的刚刚好,一起都是缘分该至。
所以它到了。
它是命运所驱动,是对许多现实的屈服,但我相信还是有很多朋友与我一样抱有这样的不甘。怀着即使是在非一线的领域,我就要一定比你差了么的心态在努力前行。
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抱有这样的戏谑想法:
听到很多身处一线城市的人们——身躯在一线灵魂依旧在迷茫,我逐渐的意识到,其实在一线的成长或许更快,但其实如果不主动在哪都一样。“其实啊选择一线城市的朋友们,知道你们过得其实也没有比我好,也没有我努力,那我就放心了。”
未知会让人恐慌,如果你比我走得快我会不安。但如果我明白其实你也没有很努力,我就明白我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意义我就很安心。你除了人在那里,但没有任何卵用。
不久前我看到一篇牛人故事集里讲到这么一句,其实一个公司里拿得出手的人,你数一数会特别有限,不管公司多大,真是特别靠谱的人很有限。
因此在一些领域,只要你进行了思考,你很难不脱颖而出,你鹤立鸡群不是因为你很牛逼,实在是因为对手太差。当然这里讲的思考是深度思考。
以上两点,或许有那么些心理安慰的意思在里面,但我希望表达的一个观点在于,如果你真得对于你自己的成长及未来的方向有过认真且详细地思考,你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会主动的往你身上靠,这与你在哪里无关。打铁仍需自身硬,你是一块好铁,就会有磁铁来找你。
你过去的积累与思考,就会在别人找你帮忙这一个时间段逐步的体现价值。但这个跟地域无关,跟区域隔绝更无关,只与你的思考与链接有关。
身处二、 三线城市,我们所获取得最大红利或许就是在这个区域所缺失的知识工作者太多,当我们有相应的能力能够链接以及协助当地的企业和机构完成某些有价值的内容工作时,就能获取很高的收益。这点我已成功实践,哪怕就只是帮忙写一个企业介绍的ppt。
但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不要说二、三线城市,就是身处一线城市的很多青年们,对于这项基本能力也没有掌握。虽然这项职场能力我在实现收益前也认为它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技能,因为我很早就已经掌握并习以为常。
这是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们很难获取的机会,因为那边牛人太多,而这边需要的靠谱的人更多。
有一部分人在别人停止思考、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仍然积极地探索答案。这群人,我相信不管在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都是一样的,他们抱有对这个世界同样的不甘,所以他们不管在哪里都一定会搞事情。
为了搞事情,他们在这个环境保持自己的同时又会付出些许的代价维持真实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一些真实的快感,驱使他成为这个环境当中的另类,再去吸引很多特别的人。
也就是,在二三线城市当中,许多年轻人仍然积极地探索答案,仍然积极地探索为什么他们一线城市的青年会与我们二三线城市不一样的答案,我们不输给一线城市的很多人,这是我们的底气。
这是一个互联网信息开放的社会,我相信一切探索都会有答案。如果没有,那我们就寻找到底。
我们无法容忍自相矛盾、模糊性和不清不明,我们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
你也一样么?
这就是我们有志青年选择二三线城市抱有的不甘,与区域无关。
看过这么一句:”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过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我也坚信,在当下我作了这样的思考与总结也是正确的。
感恩所有的遇见,我就是不甘心。
你若有心坚持,哪里都行。
我在一些人身上和地方占了些便宜,知道了一些东西和学习到了一些方法。
我想有人也会跟我一样需要他,所以我努力的将我觉得有用的整理分享,给二三线城市里也想进修的朋友们,只要有心,不怕地方。
也希望你可以给我提供一些有趣的素材让我分享,感谢。
关注:二三线青年,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