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话孔子与弟子曾参一问一答,到底包含了什么天大的秘密,让其门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中暗藏了什么天机?不是先让我们将其剧本化以后,再来分析缘由。
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面前,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样东西,叫“一以贯之”。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完这句话,没再多说什么,转身就出去了。同学们都很好奇,就围着曾参,问刚才老师跟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没有办法跟他们解释清楚,就对他们说,老师所说的道,无非忠恕而已,只要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那么曾子说的对不对呢?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应付同学的问话,因为有些道理是不可言传的,修行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是没有办法领悟到的其中之奥妙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层意思,下面再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说禅宗“拈花微笑”的故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有一天上堂讲课,下面的学生都看着他,不知道他今天讲什么内容。结果他上来后,半天没有说话,却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鲜花,对着大家转了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下面的学生谁也看不懂老师这一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破颜”,就是迦叶尊者忍不住“噗嗤”一笑,打破了当时那种肃穆的氛围,他“破颜”以后也只是微微一笑,也没有大笑。这两人的动作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此时释迦牟尼说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因此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是说不须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
第二个也是关于禅宗的故事。印度的达摩祖师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中国以后,到唐代传到禅宗的六祖——广东惠能,他没有读过书,却成为一代宗师。在中国文化史里,这一段相当于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义的经典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来,后来有一个和尚叫“俱胝禅师”,我国禅宗“一指禅”的故事就是由他而来。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问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模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向他跪下感谢,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真悟了道。可是这个小沙弥自己却搞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汇报走进庙内,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没想到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刃,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禅宗像这类故事还很多,都与孔子对参子说的“一以贯之”是一个道理。这就是所谓的天机不可泄露,是不可言传的,要靠个人的修养悟性才能悟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