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观心之法

作者: 观复知常 | 来源:发表于2016-12-02 01:06 被阅读337次

文/观复知常

心经为佛家经典中的经典,我曾经看过几个解心经的,有的解的很好,还有的解的很玄妙,更有解的晦涩难明、纷繁复杂的。据说这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精华的浓缩(我没看过这个大部头,只好引用别人的说法,因此是据说)。短短的300多字,就写出了佛家很多精华。

心经

今天还是用观这个方法来解解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是修行有成已达自在的菩萨,他是怎么使自己达到菩萨的呢。通过观自己而达到的,即观自己以达自在的菩萨。

他老人家平时都是怎么观的呢。心观。也就是无欲时的观,也叫无欲观。用心观自己以达静定,并在静定中继续观很久。观自己,首先得观自己的心,即观心,这也是心经的核心方法论,观心之法或心观之法。我在道德经-观复以知常中把观分为眼观和心观,并进行了解析(有兴趣的可看看)。眼观基本就是大学-大学之道的观察方法,后面我还会写这方面的文章进行细说;心观是心经的基本观察方法,也是本文所写的观察方法。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心观之法,观心并且观到入定的状态。行深就是不但入定了,而且入定以后继续观,还观的更深入。这个时候,在静定之中,突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就是无欲观的神奇。观到了什么呢,观久了,突然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这是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中,看到五蕴都是空的,看到事物的本质了。声明:我没达到那个状态的能力,连入定都达不到,所以我没法描述那个照见是怎么照见的,有能达到还能描述的菩萨留个言哈。

五蕴是啥呢,后文立即给了出来:色、受、想、行、识。五种人能感受到的状态,最终表明这些都是空的,毫无意义。

当达到五蕴皆空的时候,以空这种状态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什么是苦厄呢,就是你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种种欲望、种种贪求等等,想的越多,越觉得苦,多到一定程度都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但当你达到空这种状态时,又反过来发现那些烦恼、欲望、贪求等才是最没有意义的,变得微不足到。

这时什么都放下了,达心无挂碍的状态。这时,心没有了挂碍,也就无所谓担心、恐怖。并且远离那些颠倒梦想(各种烦恼、欲望、贪求等),非想非非想。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究竟,突然间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三观又上了一个层次,一个很高的层次哦。

心经

心经很短,解经也不多,浓缩的才是精华,心经就是观心之法,以达心无挂碍、凤凰涅槃的一部包含大道的经典。

凤凰涅槃

换个视角看经典


相关文章

  • 心经-观心之法

    文/观复知常 心经为佛家经典中的经典,我曾经看过几个解心经的,有的解的很好,还有的解的很玄妙,更有解的晦涩难明、纷...

  • 2020-08-22

    观物003 观心之法 万千法门,皆以观心为终始,以守中为机枢。《佛说大乘心地观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

  • 心经的般若正观

    心经的般若正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大智慧。波罗蜜,到彼岸。心,心要、心法。经,经典。 般若正见止观解脱 ...

  • 观自在

    《心经》的开篇有三个字,叫做“观自在”。那么,什么是“观自在”呢? “观”,在《心经》里就是“照见”的意思,《心经...

  • 观想

    观想是触碰内心的自己,面对、接纳自我的方法。黄帝内经所言祝由之法,道家存思、存想之法。达成境由心转!

  • 如是观 转载

    如果落实到我们自身的修行,“如是”二字,对我们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佛说诸经,为令觉悟;觉悟之法,不离观心;观心之途...

  • 心经全文及译文

    心经全文及译文 心经念诵 心经教程 心经白话文及讲解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文诵读祈福 心经全文及译文 心经全文 观自在...

  • 2020年4月28日早会

    2020年4月28日8:00-8:30 何奕: 《心经》的“心”,指的是核心中心。 《心经》第一个关键字“观”,是...

  • 观自在

    《心经》大家都很熟悉,《心经》的开篇有三个字,叫做“观自在”。那么,什么是观自在呢?今天,我就用《心经》内容的本身...

  • 观书之法

    今天讲文言文对比阅读,其中一篇是朱熹老先生的《熟读精思》。先生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自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经-观心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ng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