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追风筝的人,顺便看了看改编的电影,作者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小说本身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叙述俩代人的自我心灵救赎及对世人的警醒。阿米尔的父亲与忠实的仆人的老婆私情生下了私生子哈桑,而且为了声誉,及种族之别,他隐瞒了所有人,除了他的好朋友拉幸汗,致使仆人的老婆悄然离去,哈桑从小没有了母亲,为此他曾教育他的亲生儿子,“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为此他建立恤孤院,善待哈桑,仆人阿里,甚至厌恶亲生儿子阿米尔的懦弱,他正直,勇敢,善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俄国入侵阿富汗,在逃亡时,他为了帮助陌生人,直面俄国士兵的枪口,说出了“即使战争也不应该使人丢掉羞耻之心”的正义之词,这些即是他的可贵品质,同时也是在救赎他曾经犯下的错与罪,直至他癌症至死。他的儿子阿米尔也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在他仆人的儿子,忠实的儿时同伴,朋友,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被恶少欺凌时,他竟亲眼目睹而不敢挺身而出,致使他身负愧疚,更不愿面对哈桑,对于哈桑的“为你,我愿千千万万遍”阿米尔更是痛苦万分,因此他诬陷哈桑盗窃,赶走了仆人阿里,也带走了哈桑,这既增加了他父亲的痛苦感,也没有消除他内心的愧疚,即使他逃离到美国,结婚,父亲去世,他依然不愿触及儿时,以及哈桑,直至拉辛汗的电话“这里有从新做回好人的路”时,他回到巴基斯坦,见到拉辛汗得知哈桑为了照看他们的老房子被塔利班杀死,得知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唯一的儿子被塔利班带走,也是他的侄子,他终于鼓起勇气从新踏上回归阿富汗的归乡之旅,“我回到了故国,却发现自己就像旅客”然而现在的阿富汗已经不是他儿时的故乡了,早已没有了风筝大赛,到处是屠杀,与死尸,到处是孤儿,“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为了救赎,为了找回亲人,他深入险境,救回了哈桑的儿子...“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幼年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其实成年后也同样会犯错,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尝试救赎过吗?救赎不仅仅是为了忏悔,而是为了得到自我心灵的安宁...
小说与电影都在告诉我们,我们都应该为我们犯下的错进行自我的救赎,我们都应该珍惜我们心中的那只风筝,少犯错,就少一点忏悔,少一点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