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原文是“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周易水天需卦卦辞有“需,有孚,光,亨,贞吉”,意思为坚守诚信,耐心等待,终将前途光明。
原文意思是,逼迫敌人,敌人就会拼死力斗,故意放敌人逃走就会削弱敌人的气势。紧紧跟随着敌人,但不要过分紧逼,使敌人身心疲惫,消磨掉敌人斗志,等敌人溃散的时候,就可一鼓成擒了。这就是需卦中耐心等待,就会有光明前景的道理。
欲擒故纵在军事上的用法,一般分两种情况。
一、对于强敌,要避其锐气,疲惫其身心,瓦解其斗志,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伺机歼敌。
二、对被围之敌,可“围三阙一”,给敌人生路,使敌主动放弃坚固阵地,我可用极小代价,歼敌于其溃逃之时。
欲擒故纵的应用前提是做到知己知彼,对被纵之敌,要有十足的把握能擒,否则,一旦纵后擒不住,就成了放虎归山。
欲擒故纵之计也常被用于权术,蒋介石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李宗仁曾评价蒋介石“统兵、治政的本领均极低能,但使用权谋、运用诈术则天下第一”,当然,蒋介石自己认为权术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权术。
蒋介石一生中多次运用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把戏,最终一步步攫取了国民党最高权力,并将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1918年3月15日,孙中山派蒋介石到汕头,任援闽粤军司令部的作战科主任,当时粤军总司令为陈炯明,邓铿为总参谋长。由于粤军有很深的排外情结,蒋介石遭到粤军将领的排斥和抵制,只有第二军军长许崇智和蒋介石是结拜兄弟,给了这个兄弟大力支持。
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就上演了个欲擒故纵之计,7月31日,粤军在闽西站稳脚跟后,蒋介石给陈炯明留下一封辞呈,拂袖而去。8月1日,陈炯明派人持自己的亲笔信,赶到潮安车站挽留。信中有“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之语,蒋介石仍执意离去。2日,邓铿派人到汕头挽留,蒋介石不听劝阻,乘船转道香港去了上海。
蒋介石到上海后见了孙中山,孙劝他回到粤军。同时,陈炯明于8月26日、29日、31日连续三次给蒋介石去信,邓铿也给蒋介石写信请他重回粤军。于是,在9月18日,眼见粤军在福建前线取得胜利,形势有利,蒋介石趁势重回粤军,成为许崇智第二军辖下第二支队司令。
这次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复职升迁经历,使蒋介石尝到了甜头,在以后的生涯中,蒋介石多次采用此计,而且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其职位也步步高升,直至攫取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蒋介石能在国民党内众多派系的倾轧中最终胜出,正符合李宗仁对其评价“使用权谋、运用诈术则天下第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