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讲过一个故事:他认识的一对夫妻离婚时,法官判决丈夫把出售资产所得的一半分给妻子,结果他以五十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价值一万美元的汽车,然后把二十五美元分给妻子。
当然,他的其他财产也没有逃脱相同的命运。
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报复妻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大笔财富。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竞争优势效应”,意思是人们在面对共同利益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而不是对彼此都更有利的“合作”。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习惯将自己置身于与他人对立的位置。
小时候为了赢得父母的喜爱,孩子们会和兄弟姐妹竞争,有时候还要和那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竞争。
进入学校以后,每个学生都被要求向更好的成绩看齐,每个同学都变成了对手。
进入职场,很多人都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职位挣得头破血流。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指出,在人际交往中,相比于竞争,“双赢”是更好的选择。
01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
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双赢、输/输、赢/输、赢、输/赢、无交易这6种模式。
双赢即利人利己,通过共同努力,双方都获得利益最大化。
输/输即两败俱伤,就像五十美元卖车的夫妻一样,他们双方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最终大家都不好过。
赢/输即损人利己,这种方式是最常见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成起来的,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可是在这样的竞争关系中,即使人们最终获得“胜利”,也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赢即独善其身,很显然,这种模式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毫不在乎。
输/赢即舍己为人,在这种模式下呈现的往往是老好人的形象,他们习惯讨好他人,可是到最后往往会以可怕的方式爆发他们被压抑的情感。
无交易即好聚好散,无法达成共同利益的认识,那就退而求其次,终止本次交易,比较买卖不成仁义在。
很显然,双赢是最好的,可惜实际情况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很多人习惯追求一种损人利己的竞争模式。
02 双赢才是唯一选择
双赢看起来是个很好的结果,问题是在现实中,即使我们愿意让步,实现双赢,可是对方未必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样看起来,双赢似乎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并不一定存在于现实里。
书中指出,“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只有在双赢品德的基础上,搭建双赢关系,达成双赢协议,从而建立双赢体系,再经历双赢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一家销售公司的业绩总是不理想,老板认为根源是店员不熟悉商品,也不懂销售技巧,因此想要培训店员。
真实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的薪资体系给了店长一个机会,他总是将轻松的工作和所有业绩都归于自己,店员即使辛苦工作也无法获得业绩,因此根本无心努力。
当薪资体系调整为只有店员有业绩,店长才能享受相应业绩之后,销售业绩也获得了突破。
建立双赢体系,原有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升,这就是双赢的意义。
03 怎样培养双赢思维?
“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双赢并不是说说而已,要想实现双赢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双赢思维。
首先,要打开自己的眼界。世界这块大饼足够大,大到每个人都有机会分得自己想要的一块,别人拿走一块,并不会影响你的那一块。
进一步说,更好的选择是努力把饼做得更大,而不是钻营如何在小饼中分得更多。
其次,要了解他人的真正需求。善于沟通,用心聆听对方的需求,开诚布公地分享彼此的想法,最终讨论出双方都满意的方案才是正确之选。
写在最后
《道德经》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考虑他人,自己也更为充足;尽力给予他人,自己也更加丰富。
双赢是一种智慧,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需要多为对方考虑,真正帮助对方实现利益最大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