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从未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的悲哀。若要说悲哀,人人皆有悲哀。但作为女人的悲哀要如何说起呢?我曾经也未感受到过作为一个女人的悲哀,我喜欢自己的性别,我喜欢被关注、被爱,喜欢女孩子的天真情怀,喜欢沉溺在感情里的少女心境,喜欢花时间装扮自己和在镜子前欣赏自己。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作为一个女人的悲哀,如果她并非出生在一个传统保守的地区,遭遇重男轻女的歧视;如果她未曾遭受到性威胁和侵犯;如果她未曾接受强迫的婚姻和生育;她未遭遇过职场的性别歧视;如果她拥有很好的家世,又或嫁给一个条件优越的男人成为他“甜蜜的小东西”,可能她是不会意识到一个女人的悲哀的。
但如果她体验过这些,她就会明白,女人的不幸之处。波伏娃曾说:“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也许唯有经历过这些的女人能够更彻底深刻的理解作为女人的悲哀。
曾经女人一度被视为从属和残缺不全。在《圣经》的故事里,上帝在创造世界的第六日造亚当,然后用亚当的肋骨创造夏娃。但圣经的故事如果让女人写,也许会是——上帝是个女人,她创造了生命和世界的一切,美好的星辰,微风以及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夏娃。上帝见夏娃一个人在伊甸园里有些寂寞,于是用夏娃的一撮头发,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这是很容易想象的事情,如果我们看到今天在仍存在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高原地区的原住民——米南佳宝族(这个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母系社会)的生活情境,我们便能得知当女人掌控国家政权的时候会怎样:一如父系社会,在这个母系社会里,子女随母亲姓,且家庭财产由女儿继承,男人与女人结婚到女方家里与女方家人共同生活。一家之主的女人负责管理和处理重大决策,而男性通常从事普通工作,负责照料孩子。
在这样男人失去话语权的世界里他们想要逃离(当然他们也可能很享受)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在一个父权的社会里,女人希望获得平等的权利也是可想而知的。女人并不是希望获得世界的主导权,但是她们渴望平等。今天在父权社会里生活的男人,如果她们是女人,她们有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她们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即便今天他们不是女人,但如果他是一个尊重人性,具有同理心,自由民主成熟的男人,他也同样希望男女能在平等的地位上,建立一种真正的两性关系。
大概公元前1000多年,这个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由母性崇拜开始转变成男性主宰。随着文字和历史的产生,在过往的记载里统治神话和传说的神、英雄、伟人、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均由男人扮演,而女人则是屈指可数的一小块边角料,或者光芒仅仅以情人的身份被掩藏在男人们身后。她们几乎在这个男人统治的世界失了声,她们在历史和文明的演变中一度失声。
女人被认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是亚当的肋骨,是从属。她是被动的,当她所谓的处女膜被捅破,便被视作残缺不全不值价的女人;如果她选择不结婚,未和男人建立家庭,被视作残缺不全;如果她选择不生孩子,她便不是完整的女人,被视作残缺不全;如果她因为失去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时间,她们的成就低于男性,那也正好只能证明她们是比男性更低等的生物,是男人的肋骨,是残缺不全的男人。反过来如果她的事业成功然而却没有美满的家庭,那她的成就也得不到认可,但说到底,包括许多女人在内也认为她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女人。如论你成为什么,众人始终会以一个女人的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来评价你。
这就是这个世界所赋予女人的所有悲哀的最终表现,它几乎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几乎顽固的写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空气中。
然而,男人女人究竟有多不同呢?莎士比亚曾说:“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似乎女人天生就是脆弱的,无助的,需要保护的。如果这作为一种绅士风度可以勉强接受,但如果这是种刻板印象,那还是不必女士优先了,石头剪子布可能更好。在我看来男人和女人(群体)的差异,远不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个体)的差异大,也可能远比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差异大。实在是要看是一个怎样的男人和一个怎样的女人。在上述的母系社会我们看到女性也有能力处理族系关系和争端,男人也能照料孩子。女人不是天生的脆弱,男人也不是天生的强势。
一方面,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虽然男女智力结构有所不同,但智力的平均水平与男人并无显著差异。在不同领域男女的人数差异更有可能来自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不被鼓励,光是这种不被鼓励的压抑就足以影响两性的职业选择和数量上的区别。一个人在还未尝试努力之前,就被预言你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因为你是女人或是男人。这便很容易造成职业的固有性别化。
另一方面,它也不像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所塑造的两个星球的生物一样,在性格特征上有显著的不同(在《该死的应该》一文也会谈到)。生理性别是我们的第一性征,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理发育外在表现体现了我们的“第二性征”,反映了你是否有“男人味”和“女人味”;而这第三性征则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的内在性格和行为表现的认定。除此之外,还有在长期生物选择和男权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对男女社会责任要求的潜在规则。女人负责家庭,男人负责工作。
既然男女在能力和个性上并无先天显著的差别,那么这种差别是怎样产生并传播的呢?先天男女有不同的生理性别,但后天的性/别却是被塑造的。它借由权利通过文化、医学、宗教、道德规范,一再的被区分。
尽管如此,但也有部分心理学家提出过男女双性化的“第四性征”设想。中国古典文化讲究阴阳协调,用在男女关系里似乎指男人的阳刚之气,女人的阴柔之美。而我们可以将“第四性征”视为个体内部的和谐,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在它的内部可以同时具有非典型的各种气质以及外在行为表现。是的,就如八卦图不仅阴阳相互转化流动,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男女的气质并非是固定的,也并非是典型的。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的运用才是最好的。
因而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来说,恐怕需要打破思想的桎梏,尝试和探索,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而不是用星座和畅销书来暗示自己,以娱乐来了解自己,或人云亦云的的轻信。
既然男女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为什么不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呢?
如今生活在世界上的女人们的境遇比以往要好多了,女人有了工作的机会,自由选择婚恋的机会,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机会,甚至在一些国家具有从政和参加竞选的机会。但女性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实际上在不同国家,女性的地位是不同的。
回顾《2015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主要从经济参与与机会、教育成就、政治权利和健康存活水平几个方面对全球(此次共145各国家)性别差距进行评估。每个大指标下又有几个小指标。经济参与通过男女工作参与程度、相似工作工资平等程度、议员/高级职员/管理人员男女占比、专业和技术工作者男女占比、男女收入未来预计等方面进行评估。教育成就从识字率、初等教育入学率、中等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比率方面来进行考量。政治权利包括议会席位、部长级职位、(过去50年)具有男女国家元首的年数。健康水平又包括出生性别比,健康寿命预活期。
总体来看,中东和北非地区性别差距最大,北美、欧洲和中亚地区性别差距相对较小,其中北欧(冰岛、挪威、芬兰、瑞典)男女平等的水平最高。阿拉伯半岛上的海湾国家虽然富裕,但是女性地位极低。在东亚,排名最高的为菲律宾,与中国文化和地域密切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虽然为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但男女差距较大,女性地位并不高。日本总体排名101位,韩国排名115,甚至低于中国(排名91)。
具体从经济参与与机会、教育成就、政治权利和健康存活水平几个方面来看中国的情况,我们看到(以下比率均为女性比男性):
从教育成就上看,识字率比重为0.96,排名9。初等教育入学率男女基本持平,高等教育入学比率1.15,与97个国家并列第一,可以看到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高于男性。
进入工作领域,工作参与程度比为0.84 ,排名59;相似工作工资平等程度比为0.65 ;排名66;议员/高级职员/管理人员男女比为0.2 ,排名 103(在125个国家中,部分国家缺乏数据);专业和技术工作者占比 1.07(125个国家中,部分国家缺乏数据),与68个国家并列第一。
虽然两性接受教育的程度水平差距不算大,甚至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高于男性,专业和技术工作者的人数也很多,但是在高级管理层的人数仅占20%,且在相同的资历下工资收入仅为男性的65%。
自2006年以来,受教育女性人数有所增长,但这并未提升女性工作的职位级别与收入。全世界男女两性在经济方面存在相同的现象,即便在差距最小的北欧国家依然存在同工不同酬问题。
另外,该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工作收入性别比为0.62,与2015年的0.65相比更低,表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率会进一步下滑。有学者推测这可能和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使孕期妇女进一步减小就业竞争力有关。
而在政治权利方面,毋庸置疑,中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女性参与政治的程度都明显低于男性。其中中国议会席位性别比为0.31,排名62; 部长级人数性别比为0.13,排名103;在这145个国家中,过去50年,曾经出现过女性元首的国家仅有52个,中国性别比为0.08 ;排名30。
从健康和出生方面来看,女性与男性的出生率比为0.87,排名145位,中国为全球男女出生比率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健康寿命预活期女性男性比为1.03,排名113,男性健康状况和寿命总体低于女性。
从2006发布第一次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到2015,全球各国在健康、教育、经济机会和政治四方面的总体性别差距仅缩小了4%,经济差距缩小了3%。因此,报告据此推测,全面消除性别差距还需118年。
在今天,不少人认为谈女权是女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无病呻吟。但实际上从2006年到2015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向我们揭示出,女人们争取平权是有现实原因的。
许多的女人也不了解甚至反对女权,但她们不要忘记了,如果没有女权主义者们的努力,我们现在可能连一些最为基本的权利都没有。也许她们曾经表现得比较激进,但这并不能成为今天我们要放弃女权的原因。
西方不少国家的平权能达到现今的水平,不仅有赖于其工业化进程中女性社会参与度的提高和经济地位的提升,这许多的权利的获得都是来自于女权运动斗争的结果。回顾女性地位和权力改观的历史,几乎是在几次大战、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女性更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思想觉醒中推进的。随着科技的第三次革命,互联网的时代给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全球女性的经济能力和政治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如果思想未改变,未能借由政治,通过法律将女性的权利赋予。那么,即便国民经济如何改变(如海湾国家),女性是否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如日本),女性的地位和待遇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很明显一个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不代表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如果她们不能在工作中被平等对待;很明显一个国家即便成为发达国家也不能使性别差距缩小,如果他们依然在社会传统中束缚女性,依然对女性掌握政治权利怀有偏见。实际上,女性需要参与各领域的机会和拥有话语权。平权教育要从全民的思想的改变开始,需要将平权纳入教育,并将平权的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不该避开女权运动不谈,因为我们今天女性地位所取得的改变是女权先驱艰苦奋斗的努力所带来的。我们不仅要谈还要继续的推进,因为女权不是掠夺,是解放,不是倒退,是进步。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唤醒我们的意识觉醒,争取世界对女性身份、身体、欲望的承认,也是对传统的两性关系的调整。
尽管它具有进步性,然而在引入中国内地发展时,“女权主义”却遭遇恶名化,曾经我在网上看见过一个将女权主义视作邪教的贴子,并将剩女的现象归结于女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令我忍俊不禁。全文充斥着一种男性对女性独立之后的控诉,随之其后的是一堆男女之间的辩论。如此争论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最初女权主义也许表现的有些激进,但在不断地批判中,现在的女权主义理论已经变得更为成熟。我不能够了解部分男性(也包括部分女性)对女性独立的恐惧何来?恐怕其中的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几个真正了解女权运动发展历史的,相互辩论,只为一时逞口舌之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我也想问他们,对女权运动知晓多少,便反对,不曾了解,恐怕连反对的资格都没有。女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的确有许多困境,这正反映出了我们身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我不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也不喜欢别人给我贴标签。也许标签对有些人来说可以在一个群体里获得归属感,对于自己来说是激励的旗帜或者推脱的借口。我认为标签是危险的,他是一种束缚,也容易将你的思考卷入一种立场里,先入为主。因此我不想因为这一篇文章被视作女权主义。但在接触女权主义的过程中,我的确看到许许多多的进步思想,我认为它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利的。没有主义,我们仍然可以有立场和态度。不划分群体,我们只讲道理。
对于女权,恐怕我的了解也不够全面,但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普及:
1.“女权”并不是一个不变的词汇。即便在女权主义者的内部也在不同的时期因为对部分问题的态度不同存在分化,也存在诸如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女权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因此“女权”一词根据不同人的理解和看世界的思维以及时代的变迁,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在今天对于许多社会的女性精英而言,她们更多谈论的不是女权,而是女性力量。当她们做为一个人而被认知的时候,拥有独立和自己掌控命运能力的时候,她们开始专注于“做自己”这件事了,而不是“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但纵观世界,仍然有许多地方的女性还停留在要争取“做人的权利”这一方面,虽然经济有所提升,但是意识和文化观念仍影响着女性的生存发展。而我所谈到的女权,也更倾向于我所认为的女权,以下便是我认为的女权:
2.今天的女人争取权利不是要将世界变成女人的,也不是要模仿男性,而是做自己,争取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争取自己平等的被对待和尊重的权利,寻求两性之间的平权的开放发展关系。男女确实不同我们应该承认,但在总体智力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我们也应该了解。女人有能力从事绝大多数男人也能从事的工作。争取权利的目的终究不是为了扮演男人,女权主义的意思不是在诉求和男人一样,而是争取人权。从这一点来讲并不是要和男人们对立,而是为了更平等自由的关系。
3.女权主义不是只属于女人的,它属于每一个讲道理的人。支持或反对,绝不会仅仅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是因为我认为她们所做的是一件让人类更加了解自己,让人类进步的事情。解放女人,便是解放男人。男人不需要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也不必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世界是人们共有的。谁也不是谁的肋骨,男人女人是平等的个体。我们在一起是为了相爱,而不是征服。解放女人,解放男人,解放征服,开始真正的去学习爱。
女性从争取“女权”的进程中,也一直进行着自我的批评,从激进的最初逐步走向成熟,更多的转向对“两性平等”的思考。而更多的男性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对差异性的尊重,赋予每一个人以最大的权利,这是一个文明的有包容力开放的社会的特征,这是一个全球的趋势,我们处在变化和过渡的时代,我们面对机会也有很多障碍,我们不能期待社会一定会变好,毕竟传统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但女性也要看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性。愿更多的人能够意识觉醒,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更多的人联合在一起争取我们的权利。愿有一天更多的女性和男性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再谈“人权”,而是获得生存的尊严,谈生活和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