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转述过唐子西在蜀道壁上发现了的一句话:“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瞧,这句话原来是一个无名之辈的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他写在了蜀道的崖壁上。可是由于发现这句话的人是个比较有名的文人,这个文人又告诉了鼎鼎大名的朱熹。经过朱熹的口这么一转,就成了不经颠扑就不破的真理了。
那么,果真是“天不生仲尼就万古如长夜”吗?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仔细想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相反,天生了仲尼,才使得万古如长夜。
在仲尼以前,这块土地上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可谓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仲尼出世以后,他企图以等级森严的周礼来束缚人民,以维护统治者的秩序。他毕生奔走推销他的主张,可是到处碰壁,几乎无人响应。为什么一种维持统治者秩序的理论,竟然统治者们不感兴趣呢?显然是因为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合时宜呢?因为当时候华夏这块土地上有许多个诸侯国,各诸侯国之间正在大鱼吃小鱼般地相互吞并。作为小国,急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抵御大国吞并,如何保存自己的理论。作为大国呢?它们急需要的是一种争霸称雄,侵吞小国的理论。所以,当时候,无论大国小国,都不需要统一百姓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理论。因此,生不逢时的仲尼,在推销他的学术的时候到处碰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谁的理论正好符合当时统治者们的需要呢?商鞅就应时而生了。商鞅的理论正好和企图吞并诸侯一统天下的秦国统治者,天衣无缝地匹配了,结果成就了秦统一天下的“伟业”。
由于太行山的阻隔,当时交通工具的落后,造成了“孔子西游不到秦”。因此,秦国的统治者们,根本没有接触过孔子的思想,正因如此,秦成了创业容易守成难的短命朝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有枪杆子,没有笔杆子。
经过秦末陈吴起义,楚汉纷争,天下归汉以后,董仲舒应运而生了。
董仲舒(大约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当时候寿命算长的了,他于汉景帝时即任博土官职,一生经历三朝。
董仲舒的思想,正迎合了刚刚从“七国之乱”中缓过气来的汉家朝廷的需要。它急需要一种弘扬皇帝权威,抑制诸候野心膨胀,训化民众使之俯首帖耳的思想理论,此时,汉武帝一下子就发现了董仲舒倡导的儒家学术,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汉武帝大加赞赏,予以推广,成了“显学”。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就成了等级森严,以上压下的社会格局。其实,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治乱循环中,不能前进的源头。
试想,一个等级森严,上可压下,而下不能犯上的社会,能不人人争着往上爬,以至觊觎皇位吗?任何人只要爬上去了,就可以在儒家学说的支撑下,名正言顺地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从此,整个社会就被导向了一条争权夺利,追逐名位的歧途,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想尽办法,使尽招数。如果不能以钻营投机的和平手段达到目的,就瞅准机会拉队伍,动武力,改朝换代。
因此,汉朝以前的陈胜、吴广起义所诱发的改朝换代,是秦家暴政逼出来的。但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则大多是一些野心家瞅准机会,趁机作乱导致的。而这种动机的动因,正是野心家们对儒家思想的逆向思维诱发的:儒家思想让人们绝对服从上级,野心家们则是想到了,只有成了上级,别人就得绝对服从。儒家思想教导人们绝对忠于皇帝,而野心家们想到的是,当了皇帝,天下臣民就得绝对忠于自己。
在这种历史思想的潮流之下,千百年来,人们都把所有聪明才智都用在了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不是研究历史上的民生、地理、气象、风俗、自然、科技,也不是研究信仰、宗教、也不是研究健康与卫生,而是研究“权术”,研究改朝换代的权谋诡计……。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千百年来都用在了保政权和取政权的博弈之中了。而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正是维护等级森严,反对人人平等的儒家思想。
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科技成了异端,哲学沦为玄学,皇威无限膨胀,民权彻底淹没,皆是儒家之害也。
因此,假如“天不生仲尼”,依照中华民族的智商,我们的科技文化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了,我们的人文价值观,也肯定不会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