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创资讯
中山公园音乐堂将推出“我们在艺起”活动
近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官方微信“线上听音乐会·公益系列”分享了第十一期“箫声琴韵——李凤云王建欣琴埙箫音乐会”。两位音乐家原计划春节期间举办几场音乐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音乐会不得不取消。不过,他们借这个栏目表示,“足不出户的我们还可以居家赏乐,不失为静思涤虑、陶冶情操的良方”。
据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保利院线京津冀事业部总经理徐坚介绍,为了坚决遏制疫情,1月23日起,北京市暂停了所有演出,放弃了春节黄金档期。但艺术家们还想发挥自己所长,为这场战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中山公园音乐堂也希望能在特殊时期缓解大家的情绪,跟艺术家一起为抗疫鼓劲,就着手梳理资源,跟一些艺术家沟通并取得了版权。
2月8日起,“线上听音乐会”开始上线,到2月25日已经推出12期。其中有些资源是在中山音乐堂的演出,有些则是音乐家个人提供的在各地演出的音像资料。线上音乐会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有交响乐也有民乐,音乐家来自中外各国,英国北皇打击乐的音乐家甚至还录制了为中国抗击疫情鼓劲的感言。微信内容的制作也很精心,比如李凤云王建欣这一期,包括音视频数段共30多分钟,还有音乐家介绍、音乐赏析、音乐家感言等文字,可谓悦耳悦目悦心。
中山公园音乐堂以往线上的音乐片段只用于宣传后续的演出,并没有这种回顾性节目展示。徐坚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将来会把“线上听音乐会”变成固定栏目。她还透露,3月份,中山公园音乐堂将联合武汉琴台音乐厅推出“我们在艺起”抗疫公益艺术普及活动,邀请两地数十位艺术家以线上“艺术课堂”的形式,与两地观众互动,意在突出艺术跨越地域,首都与武汉同气连枝,公益共享,同盼春来。
大数据云计算时代 汉字将有怎样的未来
随着新技术的迭代升级,我们像坐在飞速奔驰的时代列车上,虽然看不真切,却也能明显感受到窗外已经不是昨天的风景了。时代节奏这么快,汉字会怎么样?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也许会为我们为之骄傲的古老汉字而担心——能跟得上吗?其实,担心是多余的,汉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热爱汉字的不只是我们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的楔形文字,还有印度河流域的古哈拉帕文字刻符,论资历都不在甲骨文之下,他们为什么又一次错过了时代的班列而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供人追思过往?这一切看似偶然,然而,给人的感觉又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唐际根教授突发奇想,将增材制造、积层制造的3D打印技术应用于甲骨文研究,时髦的现代科技跟古老的汉字文明对接得天衣无缝。值得特别强调的是,3D打印所用的透明材料,犹似给甲骨做内部的透视成像,这对于研究和理解甲骨文正反面的关系,亦即钻凿与卜兆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应该说,这一研究在甲骨学领域具有独辟蹊径的革命性意义。

在巴黎十三区可看到一座地标式的汉字建筑,是以繁体“門”字为造型的“中式牌坊”——三维立体的红色“博爱门”。汉字+建筑+艺术设计的“博爱门”也许会请进艺术设计的教科书。

汉字一直以来都是脑科学家关注的对象。前不久,笔者访问图宾根大学途中,路过中国文化中心,在那里看到圆桌上用树枝摆的汉字造型,我以为是汉语教学场地,询问管理员得知,是一家医学院在这里做阅读汉字试验活动,为的是获取测试阅读障碍患者试验数据。
据说汉字笔迹为知觉——认知——生理模型的理论表述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也许有一天,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也会从汉字中获得灵感。
汉字似乎无处不在,无远弗届,汉字何以如此神秘?细味字圣许慎《说文解字·叙》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汉字是怎么来的?是古之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依类象形,而后形声相益的结果。用孙过庭的话讲叫“本乎天地之心”,用张怀瓘的话讲叫“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汉字肇于自然,依类以象形,立象而尽意,汉字是对自然造化的概括、归纳和总结,是折射自然的棱镜,是微缩了的自然造化,一句话,汉字是“自然码”。自然只能改变,而无法毁灭。汉字随时俯仰,自我驯化。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汉字中应有尽有。
汉字何以历数千载,仍然生机勃勃,激情四射,其中道理,不亦明乎?
汉字是人类文明共业,是文化软黄金,是艺术之息壤。灵感取之不竭,智慧用之不尽。
汉字科技,交互赋能。汉字的未来,在变与不变之中。
申明:早报内容来源人民网,由简书作者入世文斋整理编辑此鸣谢以上单位。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处仅作分享学习使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简书作者做删除处理。如需引用早报内容,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