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ll诗人高适(1_2)

作者: 申健 | 来源:发表于2019-07-28 15:06 被阅读173次

马上封侯、出将入相是古代诗人的最高追求,尤其是盛唐诗人,谁要是不写几首边塞诗,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苦大仇深的杜甫写过“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佛系的王维写过“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配出明光宫”,病怏怏的李贺写过“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高度近视的张籍也写“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可要较真,浩如繁星的唐朝诗人中,到底谁真正实现了这一理想?只有一位——高适。

一、走丢的少年

所谓走丢,当然不是真的迷路,而是说检索历史,高适的青少年时期,基本就是一片空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空白到什么程度呢?《新唐书》中高适本传合计一千余字,关于他二十岁之前,青少年时代的记载有多少呢?七个字——“少落拓,不治生事”。 他的出生年份不太清楚,少年时代生活在哪里说法不一,具体家庭状况不甚明了……这与他晚年的显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无数研究唐诗的学者提供了绝好的课题。

一众学者福尔摩斯附体,拿着放大镜在故纸堆中反复检索,然后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体拼凑了一个大概。相对比较权威的说法是,高适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二十岁之前,大概也许可能生活在洛阳一带,由于父亲任职的缘故,曾经短暂去过岭南和扬州。

关于高适的籍贯,所谓的渤海高氏,更像是远古攀附,高氏源自东汉,是顶级的高门世族,当时有“天下高氏出渤海”之称,连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室也自称渤海高氏。

至于高适的家庭,据考证,应该也算显赫,祖父高侃,高宗朝平复高句丽的名将,薛仁贵的同僚,官至安东都护,死后被追封为渤海郡王。

可惜,高适的父亲最高只做到韶州长史,而且高适的伯父卷入了武则天时期的高层斗争,家世很快败落。 最关键的是,高适很可能不是嫡出,他在已经败落的高氏家族排行三十五,也就是说他出生的时间很晚,而且从后来他与亲戚的来往看,他在家族的地位可能很低。

不仅没有沾到祖父的什么光,最穷的时候,甚至以乞讨为生。

虽说诗人生活大都不甚如意,出身贫寒的不在少数,但衰到这种程度的,还是少见。所以,无论什么史书,都没有记载高适的受教育情况,最多也就是说一句“交游广阔,有豪侠之风”。

合理推测,高适就是市井游侠出身,但本人天资聪颖,在社会大学自学成才。至于后来说他不喜欢死读经典,不参加正常的进士和明经考试,更像是为尊者讳,给他脸上贴金,实际上就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儒家教育而已。

后来《唐才子传》说他“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也就是俗称的“吃着地沟油,操着中南海的心”,只是与一众网络键盘侠不同的是,他是真的有见识、有才能。 他写诗纯属野路子出身,而且很可能很晚才开始学着写诗,正好又遇到开元盛世,因此他的诗风往往大开大合,不饰雕琢,以气势和风骨取胜。

后世明朝人徐献忠在编纂《唐诗品》时评价: 常侍(高适曾任散骑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二、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二十岁的高适自信满满来到长安求取功名,也正式在盛唐这个大舞台上第一次亮相。与王维、李白等人的一鸣惊人相比,高适第一次来长安基本没翻起什么浪花,真正有身份地位的权贵名流,也不可能搭理这个喜欢夸夸其谈,近乎乞丐的游侠儿。后来高适回忆这次来长安的经历: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本以为求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可惜现实是残酷的: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当时虽然还是开元盛世,但唐玄宗已经开始倦政,宠信李林甫等人,煌煌盛唐已经有了由盛转衰的苗头。无奈之下,高适回到洛阳。 也就在这前后,高适父亲在广陵去世,为了归葬洛阳祖坟,本就贫苦的家庭更加困难了,很可能洛阳的房子都卖了。因此高适从长安回来后,洛阳已无立足之地,只好流落梁宋之地(今河南商丘,隋唐分别为梁州、宋州),依靠打渔耕地为生。

高适回忆: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不管是诗人还是古惑仔,耕地、钓鱼都不是专业的,因此收成也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这一待就是十二年,一方面有了更多的时间沉淀读书,另一方面广泛接触底层民众,与所学所思结合,成为他后来一飞冲天的资本。

虽然生活已如此艰难,但高适乐观豁达的天性不改,这一时期广泛游历,交了很多朋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还是很开心的: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契丹叛乱,唐玄宗命发兵征讨,战事绵延了好几年。对了,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时任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了一个胡人偷羊贼,本欲斩首,见其骁勇善战,又恭顺能言,于是让其从军,后来还收其为义子,他的名字叫安禄山。 高适获知契丹叛乱的消息后,第二年秋北上蓟门,期待沙场建功,在写给朋友的诗里,高适回忆: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也有人说这首诗是王昌龄写的,但是考证两人的经历,还是高适所作比较可信,毕竟“别京华”,“十年”,“蓟历。 高适投奔时任平叛主帅的信安王李祎,入其幕府为僚属。

虽然信安王对高适并不重视,但高适见识了弓刀铁马的战场之后,其诗风开始融入大漠风尘与金戈铁马,这与他豪放旷达的性格珠联璧合,其作品气象始阔。

比如《蓟门行》: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虽然主帅不看重,但高适也并没有白混日子,他广泛接触边塞风土人情,观摩沙场用兵,初步完成了从农夫向将军的转变。

游历两年后,因为始终没有受到重视,且主帅李祎大破契丹,战事稍息。高适无奈之下只好返乡,回程时顺便游历燕赵之地,过邯郸时,感慨万千,有《邯郸少年行》,其中“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之句,道尽了不甘心。

回归田亩之后,高适又去长安参加了一次科举,结果依旧是落第。只好继续回归田园,又过了十余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的生活。但沙场的号角,已经唤醒了他血脉里传承自祖父的将军本色,渔樵耕读的生活,已经不能平复他躁动的心。

他在《闲居》里说: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春风杨柳里,他却只能离群索居,满腹心事,连书都没心思读,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高适已经三十五岁了,仍旧一事无成。适逢有朋友来访,当初出塞,高适在信安王幕府,朋友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两人畅谈往昔,追忆戎马生涯,感慨万千。朋友先作了一首《燕歌行》,高适和了一首,结果朋友的没有流传下来(这位朋友姓甚名谁都没流传下来),高适的和诗成为千古绝唱: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有唐一代,边塞诗的主题不外乎以下几种:

塞外风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场浴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建功立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戍卒思归——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怨妇厌战——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而这一首《燕歌行》以汉乐府古调,将上述主题全部写尽,布局转折合理,感情真挚,描写细腻,还顺便反思了征战得失,非有真实生活经历不能为之。兼之用词铿锵有力,气势凛然,可谓边塞诗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歌行体中少有的长篇杰作,更是高适第一次出塞的行军日记。

相关文章

  • 转载ll诗人高适(1_2)

    马上封侯、出将入相是古代诗人的最高追求,尤其是盛唐诗人,谁要是不写几首边塞诗,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苦大仇深的杜...

  • 转载ll诗人高适(3-4)

    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宝初年(公元742年),高适仍旧蛰伏于梁宋,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九岁了。 适逢...

  • 转载ll诗人高适(5_6)

    五、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反,史思明从之,安史之乱爆发。 武备松弛之下,玄...

  • 重温经典:大唐诗韵4

    重温经典:大唐诗韵 4.边塞诗人(下篇)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

  • 唐代十大诗人排行榜:高适能不能入选?

    唐代诗坛,巨星如云。 今天的主角,是诗人中做官做得很大的高常侍——高适。 如果在唐代评选出“十大诗人”,高适能不能...

  • [九洲芳文诗词]大话边塞诗

    唐朝边塞诗人简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0-765),字达夫。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

  • 话说边塞诗人--岑参

    说到“高岑”,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岑边塞诗成就最高。...

  • 你知道董廷兰是谁吗?说出来大家肯定都知道,因为这首诗如此著名

    高适出生于现在的河北景县,后来又定居到了河南商丘,他曾任刑部侍郎。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岑...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8)

    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并称2 王孟:唐诗人王维、孟浩然。 高岑:唐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 李杜:唐诗人李白、杜甫,也指晚...

  • 戏说高适:只管努力,其他自有安排!

    高适,盛唐诗人,字达夫,世人多称他为高常侍。 高适的一生就是华丽逆袭的人生,从乞丐到侯爷,从无名草根到位极人臣。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载ll诗人高适(1_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xp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