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啸谷
终身学习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如何更好地学以致用,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式。
在我看来,写作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把人固有的知识体系比作蓄水池,那么通过读书或者实践领悟学到的知识就相当于流进来的水,通过写作、授课等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则相当于流出的水。
如果既没有流入,也没有流出,就成了一潭死水,迟早要坏掉;
只流入不流出,蓄水池达到饱和,流入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只流出不流入,池子早晚会枯竭。
唯有在流入的同时持续流出,蓄水池才能保持灵动,活水是最动人的。
读书和写作无疑是这种流入及流出的最好方式。
日本作家田中泰延在他的著作《写你想读的文章:改变人生的简洁写作法》中,从写作的目的、内容、受体、方法、原因几个维度对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给出了建议。

译者马奈在序言中首先阐述了读书的意义:
真心想要学习写作的话应该认真研读《文心雕龙》。
碎片化的阅读固然节省时间,但它削弱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完整的经典之作。
也是同样在表达输出是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上。
这是本字数不多的小书,作者说他是在展示一种写作的“思维方式”,因为任何技巧性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
这一点我深感认同。
中国古代有道、法、术、器的说法,道是恒久不变的,后面三个则因时、因地、因境都会发生变化。
写作的思维方式正是写作的“道”。
市面上流行的很多写作技巧只是“术”,适合甲,却并不一定适合“乙”。
作者总结的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写文章不需要技巧,首先要做的是取悦自己,即写你自己想读的文章。
一本书要有可读性,其关键就在于字数少,表述简洁、凝练。
在写作的时候也不要抱有功利性,因为学习、领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二、作者倡导写“随笔”。
随笔的定义:
在事象和意象交织之处产生的文章。
事象:以事件为中心展开叙述,如报道与通讯;
意象:以想象为中心展开叙述,如小说与诗歌。
如果我们的职业不是记者或作家,那么随笔是最好的一个写作领域。
三、以广告的写法进行写作
优秀广告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凝练,并且能吸引眼球。
写文章也要开门见山。
在检验效果的时候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一件事情,假如能吸引小孩,就同样能吸引大人心中残存的孩子气的部分。
四、写作要做到“无我”
热衷于描述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如果把视角向外,描述外部世界,往往能起到好的效果。
也就是把读者变成文章的主角,方式之一就是深入的调查,去获取写作内容的第一手资料。
不要受别人咀嚼过的内容影响,想要查找一种观点,一定要去找最早的出处,也就是源头。
如果把文章比作大树,那么第一手资料就是树根,作者随心所欲写出的自己喜欢的内容则是树枝。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调查意味着热爱,有了对外部世界的敬意,加上自我内心的敬意,文章就有了核心,写作才更有意义。
五、写作的逻辑结构
总结为“起、承、转、合”四个字:
起:引言、铺垫,描述实际的经历。
承:说明具体过程。
转:阐述意义,提出命题。
合:抒发感想或提出建议,点到为止。
进一步浓缩为:发现——归纳——演绎——感叹。
作者在书的最后推荐了他的书单,并强调不能抱着功利目的读书。
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后,你在字里行间获得的体验和感动总有一天会通过笔端传递给其他人,这正是人类写作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