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朗读的厌恶,源于学生时代。
初中的课堂没有朗读,只有齐读。老师一味地要我们“大声地读”,笼统地要求“读出感情”。但是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既没有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点拨、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虚假的,机械重复的摇头晃脑念叨。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全班齐读《纪念刘和珍君》,一声“预备齐”,发号施令就让人逗笑。本是一篇愤怒不已的文章,在齐读的氛围下变成了幽默风趣文,女同学们晃着辫子念,男同学嘻哈说唱念,整个教室变成了乱糟糟的菜市场,而我们的声音就像小贩无聊的吆喝。
还有一次最深的朗读记忆,高中语文老师文老师用正宗的湘潭话朗读《沁园春雪》。他很陶醉于毛泽东的诗词当中的意境,表演的倒是伶俐活现,但仅仅是他自己读了一遍,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没告诉我们讲朗读需要注意什么样的情感,技巧,朗读仅仅只是餐前甜点而已。接下来的整堂课就是背成语,分析语段,诗歌赏析无聊的循环之中的差评中。
而到了大学的朗诵,似乎变得更实际更可怕了。老师说朗读对于培养英语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于是每天清晨,我们宿舍四个妹子到湖边去朗读,一人捧一本星火四六级作文,以及优美的鸡汤散文。朗诵的目的只是为了记忆,为了在最后的30分写作题上给看卷老师露点高逼格的句子。
从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经历路程走过来,我像千千万万个学生一样从来没有真正的欣赏过文字。朗读,只是教育课堂用于记忆的形式工具而已。
而工作之后,就再也记不清有多久没有朗读过了。勾勾手指,算下来居然近十年了。
慢慢的,我们离开了书籍,我们变得太依赖于视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剧院看戏剧,听相声京剧,赏昆曲歌剧,而朗读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并且是无声无息……
而浅风朋友圈发的周一朗读者活动,让我无意的走近了她的朗读现场。毕业这么多年,也是人生这么多年真正朗读过,去结合自己的情感,真正发自内心的去理解感性的文字,而非揽入更多知识。
那天晚上,大家围成一个圈。共读一段文字,《生命中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事情》,每个人读到自己最感动的那一段文字,开始传递话筒,从最左传到最右。
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每个人传他的文字的感情也不一样,但是,闭上眼睛,回想那个传入耳朵的那个声波,居然跟内心的震动是同频率的!
轮到我读的时候,拿起话筒,一直抖动的手诚实的告诉我:这是很害怕的事。因为来自湖南,普通话前后鼻音不分,一开口就自曝省份。加上从来没有训练过,一起的小伙伴们读的像播音员一样的好,更没有自信当众朗读。但是浅风和椿告诉我:大声的读出来就可以了,不用在意读的是否标准,不用在意是否有添字与减字,你只需感受文字所想要传达情感就足够了。
那天整整三个小时的聆听与朗读,我慢慢的意识到,朗读是人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生生不息。开始是为了生计,接着为了生趣,最终为了生命。我们学生时代的朗读只不过是为了生计,为了记忆知识点,了解韵律。而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心灵成熟渴求生活的诗意与生趣。人生越往后面走,中老年越能够感受到自己鲜活的生命,心中越渴望朗读。这也是为什么泰戈尔的诗当中,充满了生命爱的哲理,经典的《瓦尔登湖》,超越物质,与自然淡然相处,这些都关乎于我们生命存在问题了。
这次朗读会激活了我的喉咙,想要感受美好的文字,必须大声的说出来。而且在《唱赞奥义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原文是这样的:
此万有之精英为地。
地之精英为水。
水之精英为草木。
草木之措英为人。
人之精英为语言。
语言之精英为颂祷之诗。
诗之精英为“高声唱赞”。
一直有百日晨读看书的计划,跟过去的默读说再见,是时候扯开嗓子跟小伙伴们朗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