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指出:“人为万物之灵,而不能如草木之孤立为生。”
我们该怎样对待这样的话语思想呢?显然,要害点在于“万物之灵”与“不能孤立为生”两者。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其旨要与关键是在于一个“灵”字。对于这个“灵”字,我直接将其解释为发达的思维、丰富的思想,非此二者,人何以“灵”?人之心灵的本质不是最在于有怎样的思维方式与思想内容吗?如此,问题的核心即在于思维何以能够发达、思想何以能够丰富?站在张伯苓先生教育家的立场上,无疑是“饱读诗书”之作为才能成就。
怎样饱读诗书?人在这方面是各有千秋的,我们就不再细论了,但要强调两点:一是作为在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仅读教科书而不沉浸于经典著作,思维的发达与思想的丰富是有限的,特别是不能形成思维与思想的高峰。二是作为职业生涯中人,仅是埋首或忙碌于工作,而不与专业或职业经典相伴生,思维的发达与思想的丰富亦是有限度的,尤其容易“走下坡路”,当是引起高度省思与切实改变,努力使自己步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卓越路径。

我们再看“不能孤立为生”。其直接的实际生活指向即是不能孤陋寡闻。为此,就必须交友、择友。如此,人也才能完成自己的本质存在——社会关系的存在。
何以交友择友呢?我想,最为经典的则是孔子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当是交友择友的“法典”。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坦诚地讲,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是不喜欢举止矫揉造作、假装和善、巧言善辩的“损友”的。但要指出的,若长期不得不与之共处(同学、同事),戒备难免松懈,被其“染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在复杂社会生活中如何持守自己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丰富、博学多才的朋友,恐怕在每个人的生活圈中都是不匮乏的,但问题是“我”真的能够与之同质同志地亲近吗?当其正直而诚信地指出自己的不足、缺点、错误时,“我”还能心悦诚服地喜欢之吗?当其学问才华远远超过自己时,能够不存妒忌心理吗?这样的问题,该是更为现实吧?
由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思辩,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是以心灵交友,以智慧择友。如此,我们就将张伯苓先生的话语思想作了一个完整的把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