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历史冲刷而沉淀下来,未被淘汰的,才称得上文化。就如同藏书,只有具有相当价值和含金量的书才上得了书架,值得我们收藏。文化也是如此,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为什么现代人学历那么高,学了那么多知识、技能,仍然而觉得空虚,甚至有些学历高的人反而更浮躁呢?是因为他们学的不是文化。
文化首先解决的是人性的问题、人文的问题,具体而言,文化是帮助人们确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
现在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智商高不如情商高。什么叫情商?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和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能力、情绪的自控能力、意志力和忍耐力等。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情商高却成不了事呢?大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仅仅情商高,通达人情世故,善于与人相处还不行,缺少勤劳与奉献的精神、忍辱的精神,还是无法立足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你们说人类最高的学问是什么?是“人”这门学问。“人”究竟属于哪门学问呢?还是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具体而言,就是刚才所讲的四个字——谈情说爱。人世间的一切无不包括情和爱。一个真正会为人处世的人,对谈情说爱会把握得十分完美,轻重缓急会拿捏得恰到好处。
一个人的魅力来自他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含了为人处事的能力,也包含了谈情说爱的能力。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包含了情和爱,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情和爱是广义的。只要是人,都逃脱不了情和爱的问题。如果不能敞开心扉,正视自己心中的情和爱,我们的灵魂之流就无法正常而愉悦地流淌。
世间没有任何力量能胜过慈悲与博爱的力量。情和爱就相当于一根火柴,没有这根火柴,我们心中的慈悲与博爱是无法燃烧的。就如同佛性人人具足一样,慈悲与博爱也是人人知足。作为修行人,在我们身上本来应该体现出来慈悲与博爱,可是为什么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情欲与爱欲呢?因为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一个人只有得到过真爱,在他身上才会展现出真爱。
原件已经出了问题了,复印件又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过去在我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用的是棍棒,所以现在我当了师父,也是用棍棒。如果当初我的父母是用爱来教育我,那么今天我所用的也是爱的教育。不过还来得及,今天我开悟了,明天我就用爱的方式来教育徒弟们。
我们发现:父母个性急躁,儿女个性也急躁,父母个性柔和,儿女个性也柔和。我是源头,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个性,增长自己的爱心,希望有更多的爱给予大家。
尽管人性中有贪婪的一面,但是每个人都渴望将自己高尚、美好的一面发挥出来,以心胸宽广、慈悲、博爱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可是由于我们的心灵从来没有得到过真爱和慈悲的滋润,我们表现出来的慈悲和博爱,包括情和爱,总是畸形的。一个人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一定不是一个真正渴望进步,真正想改变自己的人。
作为一个修灵人士,必须学会感恩。哪怕是装,装个三年五载,也会自然而然地感恩。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永远是一个痛苦的人,一个心灵贫瘠的人。小孩子刚上幼儿园,不会说“老师好”“老师再见”,需要大人教,然后跟着模仿。刚开始会忘记,但只要老师耐心地教下去,孩子总有一天会养成习惯,形成本能,到学校的时候会自然地叫一声“老师好”。我们的慈悲和博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