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在家教育,平时每周一尽量在不忙的时候陪她外出。上周由于Beauty 的出生,周一到周五都在医院度过,家里增添一个人多了几份忙碌,难免会对大女儿有些忽略,上周和她约定好周一带她出去约会。
此次约会的主要项目是带她坐双层巴士,每次看到双层巴士女儿都会兴奋和羡慕地对我们说:“爸爸!看!双层巴士!”或:“妈妈看!双层巴士!”妻子也承诺她爸爸有空带她去坐双层巴士,这成为女儿的期待。常常询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y 有空?可以带我去坐双层巴士?”我总是应许她有空就带她去坐。活在盼望里也是一种幸福,有盼望的生活是美好的。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女儿的许多期盼和要求,我和妻子通常都会想方设法延耽她的满足。一方面我们给她应许让她有盼望,一方面让她也懂得不是每一个她想要的都可以立刻得到,爸爸妈妈会在最合适的时间满足她的正当需求。
周一早上女儿起床后就开始期待着出门,由于我身体不适出去治疗了一上午,她不时提醒我:“爸爸你答应我的一定会做到的。”到中午时安顿好终于可以出发。女儿异常兴奋,连走路的步伐和节奏都不一样。 能够去坐双层bus都可以成为如此幸福的事情,在她的满足里我享受为父的幸福。进入孩子的世界可以让自己用不一样的角度看世界,重新认识世界,全新感受生活。当梦想成真,期待已久的愿望即将被满足,如同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剧场。所有的人、事、物都仿佛是这场生活剧的配角,都在为自己而特别安排。
走到巷口,女儿看到炒板栗的摊子,幸福而羞涩地对我说:“爸爸,我想吃板栗。”这也是我计划中准备给她买的零食,于是爽口答应,五块钱的板栗她一个人美美地吃了大半天。在等双层bus的时候女儿吃了几颗板栗,我也让她为吃板栗祷告感谢神,一边剥一边感受她如此美味的板栗唯独神才能够创造的出来,如此美味、百吃不厌,神用坚硬的外壳保护它,把松软的果肉包裹在里面。我一边讲解板栗里面的恩典,她一边品尝果肉里面的美味,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翻滚下,空气中都弥漫着板栗的香甜。想要让她明白,上帝宝贵的恩典不一定在远处,以至于我们去远处寻找,而忽略过程的美;恩典常常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我们需要的是一双识别的眼睛,和懂得解读的心。
中午时分,马路上的车辆显得格外稀少,双层车更是迟缓,焦急期盼的心让等待的时间更显得漫长。女儿不时盯着公交车驶来的方向遥望,于是我让她祷告,把她的渴望告诉神,她认真地站在路边闭上双眼只动嘴唇不出声祷告。祷告完后问我双层bus来了没有,我便告诉她:“如果马上来我们就感谢神,祂这么快就成就我们的祷告;如果没有马上来,我们就继续等待,因为车子也需要时间开过来。”我常常带女儿坐公交车时让她祷告神,求神让我们的车子快快来,又引导她明白不要让神为我们改变祂的时刻表,而要我们自己学会等待的态度和方式。
女儿刚祷告完就望见一辆双层车远远驶来,她按耐住兴奋的心情略带紧张地问我是否是我们要坐的车,我安抚她等开近了才晓得。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辆双层bus,仿佛那辆车是从她的梦中驶来。当我告诉她我们的车来了,女儿兴奋的手舞足蹈,我也兴奋地告诉她:“Happy,神听了你的祷告,祂这么快就让车开过来了!”我们兴奋着、跳跃着奔向二楼。

女儿趴在栏杆上欣赏着窗外的景色,不时自言自语说一句:“第一次坐双层巴士。”“终于坐到双层bus了。”是梦想成真的受宠若惊,是如愿以偿的难以置信。才坐两站路,她回头对我说:“双层bus好热。”这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许她心目中的双层 bus不但有难以形容的高度,还有地铁的舒适度。这是期待与现实的冲突,这是梦想与实际的不符,我们期待自己心中的高度时,忘记了它的温度。我回答她:“双层车就是这样的,和普通空调公交车不一样。你下次想坐双层的呢还是坐一层的呢?”她自己评估了一会回答我还坐双层的,于是继续欣赏风景。我们喜欢双层车的高度,公交车的便利、地铁的速度和私家车的舒适度,所以我们坐什么车都不容易满足。期待已久得到的恩典,最终成为我们勉为其难不得不接受的平淡。
经过一次换乘,漫长颠簸,终于抵达她梦中的乐园--宜家。第一站是消耗她体力的迪卡侬,带她玩遍里面的项目,滑板、骑车、篮球、足球、呼啦圈、蹦床、跳绳、健身器材、钓鱼装备等,最后再带她逛一圈,给她介绍哪些运动项目适合男生,哪些适合女生;不同的服装和鞋子什么项目使用。她感兴趣的东西给她梦想和期待,长大了穿什么衣服浮潜看鱼,穿什么鞋子爬山…
很多女儿想要的东西我们都不会给她买,因为不是所有我们想要的都必须马上拥有,想要的不一定是现在需要的,时间会沉淀下来让我们知道最终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也想让她知道:未来是值得她期待的,在那里她会拥有她需要的。所以我们把太多她喜欢的东西都“寄存”在迪卡侬,等待时机成熟时一个一个带她去取回,这也是她第一站喜欢去迪卡侬的原因之一。因为人性是贪婪的,我们想要的总是太多,最终那些轻易得到的却成为我们不需要的或不想要的。期待的时间越久,我们的珍惜更加倍,因为里面有自己日积月累的梦,它在我们心里的价值已久超越了它自身的价格。

约会不是带对方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陪对方做对方喜欢的事。曾经我们一家三口去宜家“度假”,我都背一包书,近了宜家的大门我就与妻子和女儿“分道扬镳”,我找安静之地看书,妻子带女儿娱乐,吃饭时间一家人才相聚一起。慢慢知道女儿渴望的不仅是玩,也渴望与父亲一起玩,对象不同,玩的质量也不同。于是这次包里除了带女儿的水杯和衣服,什么也没有带,全心全意地陪她约会。她一圈圈地骑着脚踏车在数平米的场地转,期待她的父亲看,这就是孩子的幸福。我在一旁注目看,直到她饥肠辘辘依依不舍下车。离开时还嘱咐我说:“爸爸,我们吃完饭还回来骑车。”
离开了迪卡侬,到了我们的午餐时间。女儿点了牛排,我们在宜家餐厅一起购餐,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用餐。我以为她会吃一半,然后我可以吃她剩下的饭,于是只点了一份。她吃牛排套餐,我喝免费咖啡,边吃边谈心。


或许是太饿,或许是太美味,也或许是因为心情太好胃口太好,我除了吃两块胡萝卜,她一个人将一份牛排吃完,加一份土豆泥、和一大杯果汁。生孩子前一位弟兄说:“不要担心吃不胖,生了孩子就会胖,孩子吃剩下的全部都是你的。生孩子前我和你一样瘦。”于是我盼望吃孩子的营养剩饭,哪知这近四年来,我都没有机会享受这待遇。
饭后(女儿饭后),我们在儿童区玩耍许久,因为这里有她喜欢的玩具。我把这些玩具一个个拿过来让她取名字,取名字说起来简单,考验一个人的词汇量。她给自己的乌龟起名叫“左左”,给妹妹起名叫“谢思语”(希望她思想神的话语),特别喜欢妹妹和她同有一个“谦”字,故给妹妹起的全名是“谢谦思语”。她给自己最喜欢的宠物狗起名为“丹尼”,给那只大的宠物狗起名为“弗拉蒂”,给粉红小猪起名为“埃迪小猪”,给大象起名为“福璐笛大象”,就这样她成为它们的“主人”。




女儿看到我给她拍的照片,也要秀一下自己的拍照技术,于是给我拍两张照片,并给我设计了姿势和表情,还为我寻找道具和背景。我看了她给我拍的照片后,对比一下我拍的,实在觉得后辈有人。


养女儿就要教她懂得持家,享受生活,所以带她到宜家模版房间玩。在不同的“客厅”里,她扮演主人为客人沏茶,在不同的“厨房”里,学习炒菜做饭、餐桌用餐。告诉她哪些是居家用具,哪些是办公用品,带她体验不同的餐桌感受。客厅、餐厅、卧室、学习桌椅、室内居家、户外休闲家具,潜移默化地暴露出我对实木家具的偏爱,带她体验的都是实木家具。带女儿window shopping只带她看品质好、有创意、实用的店铺和产品,虽然我们不购买,但是会影响她的审美观。常常会问她喜欢哪个,晓得她的审美,再给她讲解不同。带女儿逛超市时,带她看所有的饮料,问她喜欢哪个?她通常会选她熟悉的包装产品,如:米奇、小猪佩奇、喜羊羊等看到过的动画片人物。因为人受广告的影响非常大,广告的效应会让我们觉得我们熟悉的是最好的,家长的引导帮助她分辨对错,拆毁广告里错误的内容,把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她。所以我再告诉她每一款商品的优点和缺点,不仅仅是物美价廉,更是对身体有益。甚至她特别感兴趣的食物,我会带着数算食品添加剂的数量,以及如何对身体不好。让她知道她的身体是神的,她必须为自己的身体向神负责,所以对于吃喝进身体的食物要学会分辨。我把一个超市所有的功能性饮料和碳酸型饮料全部一个个否认,只剩下无色无味的矿泉水。逛完欧尚超市,看完所有商品,没有给女儿买一件吃的商品。别人逛超市为了购物,我们逛超市为了实体常识教育。她需要的不是商品,而是关于商品的知识。学会分辨才能够避免乱购物,懂得对比才晓得如何取舍。

离开宜家时,获得一张冰淇淋券,对女儿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看看日期如果今天错过下次必定过期,于是对她说:“你现在还在咳嗽,不能吃冰淇淋,爸爸吃冰淇淋,你吃鸡肉丸。”争得她的同意后兑换了冰淇淋。一手拿冰淇淋,一手拿鸡肉丸,我请求她帮忙拿一下冰淇淋,我好把鸡肉丸递给她吃。她把冰淇淋还给我时说:“爸爸,我都差点忍不住想吃一口你的冰淇淋。”让人不免觉得心疼又敬佩,肯定她说:“你靠着神胜过了诱惑, 你不咳嗽了明天夏天就可以吃了。”于是她开心享受自己的鸡肉丸。
离开宜家路过洗手间时我问她是否要上一个厕所,因为上地铁以后就没有洗手间了,我们要走很长的时间,要想好,她几次坚定说不去,没有尿。她知道我是认真的,也知道她的答复意味着什么。我们就直奔轻轨站,走了一段路她拉住我说:“爸爸,你刚才问我要不要上厕所,上了地铁就没有洗手间了,要走很长时间,你再问我一次,我想一下。”我知道她要上厕所了,想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于是又重复一遍我的问题:“Happy要不要上个厕所,因为我们上地铁以后就没有厕所了,要走很长的时间。”她回答:“爸爸,我先想一下再回答你。”于是她低头若有所思一副认真思考的样子,过了几秒钟态度严谨地回答我:“爸爸,我还是上个厕所吧。”我回答说好之后,她赶紧夹着腿慌乱地对我说:“爸爸,我快憋不住了,我要上厕所!”那前后表情和语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半天时间全心的陪伴,有谈心,有一起娱乐,有太多场景和画面,在回家的路上我反思良久。孩子一天天长大,也在不断变化;每天接触许多事物,不但在影响她的资讯,更在影响她的思想。身体的变化显而易见,里面的思想需要慎思明辨,更需要陪伴和引导,不只是一味地鼓励或反对。分辨需要标准,标准来自真理,将绝对的真理处境化地加以引导和解释,告诉他们标准,也告诉他们不同选择的结果,并陪伴他们、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父母养儿育女的责任。
除了每天带领孩子家庭礼拜学习神的话语,孩子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父母的陪伴,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应用神的话语。父母的角色不是裁判,而是教练;不知告诉他们对错,也示范给他们看,并指导他们不断成长。在陪伴的过程中给予他们身心同样的关注,不仅使他们有健康的身体,也有健康的情感和健康的属灵生命。陪伴不仅可以让孩子听见神的话,也可以让他们看见神的话语,更知道如何遵守神的话语。让我们身为父母的,不仅带孩子聚会,也带孩子约会。(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