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朋友推送的微信名片时,我顺口问了句:"诶,怎么叫李小冰~?"
"据说,那就是他的名字。"
"他不是叫李小冲吗?"
"哦,不对,天冷了他又会叫李小暖。谁知道呢。"
"这是几个意思?"
"他说,冬天叫李小暖,听着总归就不觉得那么冷了~"
挺逗。
果然文人多矫情。
我再没说什么。周身恍惚跳跃起某种关于青春的印迹,却,难以描摹。
平时除了工作交流,与李小暖的接触几乎为零。偶尔在朋友圈看到他的身影:大多只有一行字,有时是个长段子,基本没有配图,语言多是诙谐风。
也是奇怪,大片一刷而过的广告一次也没能淹没这片言文字。就像一种默契,他安静的存在,我恰好停留。哪怕一大段心理描写,我都能一字一字读完,品味间脑海里全是活色鲜香的生活。简单,有味道。
爱文字的人,总能看到有趣的组合里住着精灵一般的灵魂。那一刻,执笔的人无关高矮胖瘦,就是让人欢喜,欢喜到想多一点贪婪。急切靠近又害怕打扰,于是在文字里敬仰。嘴角不自觉溢出笑来,内心通透,满满的感觉。这感觉让人很舒服。
他朝这边靠了靠,动作里有些犹豫。他想看过来,又不自觉低头撇了过去。我看到他的目光,猜得出他想过来。他往后边退了两步,又折回身。如此重复,他终于靠近过来。咚~他敲了一下玻璃赶紧缩回手去。咚咚~他终究还是又敲了两下。终于,他鼓起勇气推开门。“要饭,要饭的。”声音不大,倒很清晰,他松手关了门转身走到角落。
我问J老师,“可以把薯条送给他吗?”J老师也正有此意。于是我拿起薯条推门走到角落,给他,他仰头看我,惊讶。“这是干净的。”“谢谢!”
吃饱还多了些小食,待送给刚才那人时,角落里已经没有了他的身影。走在广场略微还是有点寒意,有些后悔开始没有多给一些。转而一想,我已经尽我小力帮了他,在其他地方也一定会有更多人帮助他。心里又暖了起来呢~
直到此刻,那位乞丐局促不安的神情都是印在脑海的。送薯条的身姿和对话的语气,也在心里八九不离十。我是有点羡慕J老师的,因为即使我有幸经历这一幕,恐怕也无幸遇到这么一位去践行的Mr right。而我自己,也早已经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哪怕浑身的细胞都催促我该大方伸出手去,可我迈不开腿,总觉得被聚光灯追着一样,而我向来害怕被聚焦的感觉。
李小暖无疑把有他的朋友圈炸锅了,而我,终究不是李小暖。曾经或许是,我们都是这样一个李小暖。
什么时候就不是了呢?
我又想起那不好描摹的关于青春的印迹,稚嫩、拙笨、直接,就是纯粹。是的,无论怎样的伪装,都包不起那份纯粹。那就是青春,每个人生命里最好的时光。我开始懂得,青春的美好无关年龄,而是这份纯粹。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变得所谓成熟起来,开始害怕这么直接的情感。哪怕做一件内心极其渴望的事情,居然会措手无措。
羞,高兴。
感谢朋友圈里有这么一个李小暖。他用文字记录,用纯粹的言行提醒我:简单无关年岁,简单就好。
你简单了,灵魂就富有了。
你简单了,规律就是摆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