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中国人的美学意象,特别喜欢在某种“阴阳之间”拿捏。正反,抑扬,水墨,留白……一层一层,既丰富了生活美学,有时候又搞得无比复杂。
小小一只蝉,也是如此。
学子佩戴它,用金银铜玉镂刻形象,多由家里长辈赠送。取其“三年埋土,一鸣惊人”的彩头。我们习惯了十年寒窗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千百年科举的集体潜意识缩影;在中医眼里,它就是一味药材,蝉蜕的壳,清热解毒,味甘性寒,治疗风热感冒;而肚子饿急了的人,觉得它是一盘菜。很多地区都有春天掏地里的蝉蛹油炸的家常菜谱。我觉得这是战乱饥荒的痕迹。因为实在没有吃的,所以钻山打洞什么都吃。所谓“十里不同风”,有人觉得它是传承的味道,有人是猎奇,有人是觉得难以下咽,吃奇怪的东西并不算勇气……
诗词爱好者喜欢它,说它习性餐风饮露,象征品行高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画家喜欢它,齐白石画的蝉,放大之后,让人惊诧墨笔的线条居然可以精致到这个程度;受唐风影响至深的东国,也喜欢它,非说观察它可以参禅悟道……
博物家看它是一种昆虫。日常劳累的人,讨厌它聒躁影响午睡。熊孩子还经常捕捉它玩耍虐待。讽刺家,喜欢拿它比喻一知半解又爱乱发言的人,说它就是个“知了”。在古风美女眼里,它又不一样,长发青丝绾,美其名曰“蝉翼鬓”……
看看。和中国人说话,男女老少,何其热闹,又何其难也。
身份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一只蝉儿,可褒可贬,可实可虚。
所以同理,话难说,要划个道道也好说。
自己的性灵,审美,生活领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想怎么说,也可以不说。兴之所至,喜欢就说,兴之所去,不喜欢就不说。
反正是和不相干的人无关。实在是不小心惹了啰嗦,也只好看不见听不见。理那么多,日子还过不过?心情还要不要?天上不止掉馅饼,天上还经常掉点莫名其妙。
因为,如果硬是碰上那种不要脸当坚持,无底线当魄力,胡说八道当聪明,硬是要尬,像夏天粘不完的“知了”……那也无所谓,人生在世,谁还碰不上点莫名其妙。有时间理会,不如自己休息,成心找自在,开心的事多的是。比如关心下该关心的孩子老母“老伴”。做点喜欢做的事。写写字,做顿饭,出门去晒晒太阳。
把禅还给禅,把缠还给缠,把馋还给馋,把蝉还给蝉。】
《七律二首.说蝉》
由来响嘴一张鼓,报热啕寒皆是倪。
好笑干卿何事在?可怜无汝更宁馫。
山风逐雾松连远,海浪平波月挂低。
别处风光别处霁,不劳喧闹要人驱。
躯壳常蜕医为药,透翼轻灵鬓仿伊。
饮露餐泉琴有客,依藤入画帖无题。
蝉禅音共如同趣,则否苍蝇也悟机。
万物阴阳说道理,莫偷人院树桑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