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澄之之《屈诂》,又名《楚辞屈诂》,与《庄子内七诂》合为一书,题为《庄屈合诂》。是其晚年完成的楚辞学著作。
《屈诂》所诂仅限于屈原作品,其篇目次序沿袭朱熹《楚辞集注 》,即《离骚 》《 九 歌》《 天问 》《九章 》《 远 游 》《 卜居 》《 渔 父 》,凡七题二十五篇 。其编撰之基本体例是每篇先录朱熹《 楚辞集注 》之“小序”,次以“诂曰”总叙该篇文意 。继而分节过录原文,其注是先节录朱熹《楚辞集注 》,酌采他说,接着以 “诂曰”始叙作者之意,先解释句中语词,再阐发章句大义 。
钱澄之认为:(朱熹)《 楚辞集注 》之善,在遵王逸 之《 楚辞章句》,逐句解释,不为通篇贯串,以失于牵强也 。”在诂释完《 离骚 》之后,又作《 离骚总诂 》。对于《 离骚总诂 》的撰写,钱氏云:“因朱子之《集注 》更加详绎,不立意见,但事诂释,则见其情绪之感触:有无端而生者,有相因而起者。意之所至,忽然有词 。词同而意固不同, 则亦未尝无次序、无条理也 。故于《 离骚 》析诂之后,又为之总诂焉 。 ”其他篇则无总诂。
自汉以降,穿凿解经已经成为通病 , 楚辞学也不例外。钱澄之有鉴于此 , 故在《〈 庄屈合诂 〉自 序 》中特别 指出 :“ 谓之诂者,吾于《 庄 》不欲 高谈玄远,以更增其谬悠 ;于《 屈 》 不敢强事穿凿,以曲求其悲愤 。惟是依文释义,使学者章句分明,以进窥其大旨之所在 。 ”
虽曰“诂”,但钱氏并不喜欢繁琐的考据, “吾盖深恶夫牵强穿凿,以探求其前后之贯通,故以诂名。”他的注释不拘泥于字词训诂,而以解释评论句、段、篇的旨意为主。他自己所言:“依文释义,使学者章句分明,以进窥其大旨之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