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凉

作者: 和芷雪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15:32 被阅读141次

                              ——浅评马致远《汉宫秋》

        昭君站在荒野,仰头看着天上的明月,许是冥冥中已注定,今夜她将魂断于此。月光似破碎一般,铺天盖地,罩得人无法动弹。她神色皎洁,不见一丝波动。美丽动人的昭君,身处这汉番交界,看到了什么,又悟道了什么,无从知晓。或许,她会叹道:“云敛墨色,冰轮作诵,好一派清秋光景,不知汉宫的秋月与此处有何不同,而我早有了天上人间的惆怅。”

        人的一生,总归有这样的瞬间,兜头见月华如水,霎时间心明如镜,将自己交付大地,有我无他。昭君提手扶上琵琶,用生命去弹奏她此生的绝曲。凄切似汉曲,在这个露冷霜寒的夜晚,琵琶曲音似幽魂一般,不知不觉地逼近面前。又恍若暗箭袭来,箭箭刺骨锥心,她把自己的心绪付于弦端,手指翻飞舞动,愈来愈急,渐渐地,她整个人被裹入一团银辉里。她,恍若在混沌的弦光里看到了自己在汉宫中的数载光阴……然而,很多的景象已经模糊,看不真切,但心中浮现了一幅令她今生难以忘怀的画——与他初见时的模样,她浅笑羞涩,他郑重地伸出手,如辰星般闪耀,如玉般温润,温柔了弦上的峥嵘。

        “其实,我和你都是这个世界遗落的人,流浪在人间的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经历,而是敢爱敢恨的智慧与取舍的勇绝。罢了,罢了,我早以为你抉择。”曲骤然停歇,起身,缓缓地走向她的归宿。爱不是羁绊,不是牵累,是实现他作为君主毕生的梦想,世人皆道我为国大义的气节,其实,我只为一人。今生不能与你相守,但我想和你身处一片土地之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转身上路,没有后顾之忧。再见了……

        她,倾城一笑跌落了寒江,泪水划过那动人的脸庞。

        风沙茫茫,纷飞了惆怅。

        ……

      马致远所写的《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马致远的《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然后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汉宫秋》还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就《汉宫秋》来说,元帝对昭君倾心相爱,欣赏她的才情。正如,《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曾说:“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作者极力刻画了风流皇帝温柔多情的一面,让他尽情地倾吐了由生离死别而郁结于胸的哀痛。风流皇帝的温柔多情,不仅仅以其真挚深沉的感情引起观众对他的同情和怜悯,也引发读者的思索:为何堂堂天子,大汉皇帝,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力保全?

        另一个焦点集中在昭君身上,《汉宫秋》还特别营造了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王昭君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剧用明妃这一女人的正气,充分地反衬出那些以“女色败国论”的文过饰非者的怯懦与无耻。昭君怀着对元帝的眷恋之情,毅然地出塞和番,边境殉情,给全剧笼上了悲怆的色彩,给人一种兴衰不定、生死无常的幻灭感。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河秋。

        斜阳晚照苍烟遂,独留空冢向黄昏。半行字是薄命的碑碣,一掊土是断肠墓穴,再无人过荒凉野。

透骨凉

相关文章

  • 透骨凉

    ——浅评马致远《汉宫秋》 昭君站在荒野,仰头看着天上的明月,许是冥冥中已注...

  • 随笔

    不觉寒夜香,冰肌透骨凉。

  • 空虚

    初冬的深夜有种透骨的凉。

  • 夜归

    凉月映面,吹风透骨。 长灯一巷,难见故人。 农历15。

  • 五绝 夏秋

    正午汗如雨, 晚风透骨凉。 一天经两季, 靓女恼着裳。

  • 大雪

    今天大雪节气,灰白云气遮天日,冷风潇潇透骨凉。好冷! 寒流滚滚大雪临 冷风嗖嗖透骨心 候鸟躲巢不见影 行人裹衣脚步紧

  • 和友诗——为未归家京工感

    独居燕京望天阴,隆冬严雪刺吾心。 啤酒入胃凉透骨,烟火人家寒难侵。

  • 秋寒

    人人尽言江南暖,南方无冬仅有秋。 言秋更甚三冬寒,手足四肢透骨凉。

  • 20210920 五绝·秋思 河北 蒺藜

    五绝·秋思 河北 蒺藜 暴雨夜思乡, 寒风透骨凉。 花残催叶落, 晨起扫忧伤。

  • 茉莉

    一轮明月满庭芳,几缕清香透骨凉。 蜂蝶不知何处去,唯留茉莉在篱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透骨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km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