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妈一坐下,就抛了个难题:
你表妹要辞职,怎么办?
给她倒了一杯茶,乘着其他人未到,我把事情捋了个清楚:
表妹也算是个人才,毕业后去南方某城,顺利入职一家公司。工作了快两年时间,突发性压抑,经常跟舅妈吵嚷着要辞职回家,有几次还声泪俱下起来。其实公司待遇还好,主管也挺中意这孩子,只是她自感压力太大,就是不想干了,辞职信都写好了,两次被公司同事劝了下来。
舅妈也很无奈,劝坚持,还是鼓励自由,这是个问题。
的确是个问题,对于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反差不小,很容易就会产生职业迷茫。好比一只小白鼠,20年用相同的方式训练走迷宫,在第21年,突然被丢到一个全新的迷宫里,不茫然才怪了。
那要怎么办?
简单地说,要有点远见。
最有远见的建议,出自一本书,也叫《远见》。

作者名叫布莱恩·费瑟斯通豪(Brian Fetherstonhaugh),鼎鼎大名奥美互动全球董事长,营销专家,同时也是职业生涯导师。这本书言简意赅,将职业生涯清晰划分为三个阶段,可谓是职场迷茫症患者的指南针。
职业生涯45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做法,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划分的:
第一阶段:启动期(前15年)。这个阶段性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积累职场资本,所谓的「职业燃料」。
此阶段要抱持的心态是耐心。因为目标不在回报,而在累积职业动力上。所谓职业动力,指的是技能、经验和关系。因此很可能需要去做一些高付出,金钱回报低,但其他三个回报高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东西很难得到即时反馈。
此阶段的做法是不断行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试错阶段,做任何行动和选择都是可以的,唯一不能做的就是等待。行动一定有结果,走出的每一步都会为将来加分,无所谓失败和成功。跳槽不是问题,但毫无目的,或者只是因为薪水跳槽就危险了,很快会导致自己动力不足。
阶段效果是探索和弥补短板。通过行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实践中有意识锻炼弥补。不会演讲,就创造机会让自己上台;脸皮薄,就去接触客户的部门锻炼。
第二阶段:发力期(中间15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认甜蜜区,锁定长板,脱颖而出。
这个阶段要抱持的心态是踏实。随着工龄增长,经验和技能都趋于成熟,自己的长板与短板也一目了然。对于行业有了整体把握,该做什么也心中有数了。
此阶段的做法是专注长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面面俱到,这时候可以做减法了。把长板变得更长,更专、更深是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找另外一个擅长的人来帮忙就行了。
阶段效果是赚很多钱。这个阶段是真正赚钱的时候,用10多年所培育的鱼塘可以收网了。据调查,一个人在40岁前后赚到的钱是整个职业生涯的60%以上。
第三阶段:持续期(后15年)。从领导、主力角色转型为辅助者、顾问或导师。
到这个阶段,历史在你身上沉淀,如果能与当下产生关联,将发挥很大的价值。做顾问、教学,或者服务社区投身公益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在这个阶段创业,不失为一个保持活力的好选择。

明白了这一点,舅妈根本不用太过担心。
表妹身处启动期,长期处于一个位置反而会阻碍她的潜能发展。那个位置感觉不爽,压抑,很可能是内心的价值观暂时与职业不匹配。勉强坚持下去,并没有太大帮助。在这个阶段,多看看世界,多探索自身的极限相对更加重要。
有些老一辈的观点认为,坚持是很重要的品质。话虽不错,但也要看方向上对了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就成了冥顽不灵。要注意的是,我们其实很难把握方向的对于错,天知道风口在哪里。
与其坚持一个岗位这种形式上的坚持,不如坚持提高能力,持续学习,不断成长,这是不会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