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一声令下,全家总动员,直奔超市大超市。欢天喜地、热热闹闹……妈呀,无处停车,我挤,我塞。一进超市,好家伙,另一个世界:人山人海,你拥我挤,各种声音,各种分贝,抓紧时间:面粉、肉、蔬菜、糖果、坚果、水果、零食、饮料……往篮放,一个篮不够,两个需要的不怎么需要的,看到没想到的,想到没看到的,三个字:都!拿!来!去,亲爱的,再去推个车来。终于差不多了,长龙排队结账间隙,还能再补上平时爱吃的火龙果,顺手捎两瓶促销的可乐。
刷充值卡结账时,服务员提示:“钱不够。”“啊!……不是还有……嗯,我给你现金……”
这种场景熟悉吧,你一定体验过。
结账之前给人的感觉是:
东。西。不。要。钱。
结账之后的事实是:
花。很。多。钱。
明年还买不买:
继。续。买。
因为,根本停不下来,也没人想停下来。此刻天空飘来五个字:“这都不是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此的乐此不疲。其实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不同层面的心理特点:
1、长久克制需求的一种集中释放。
一年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借着过年的由头,好好满足一下。好似年终福利,集中奖励。而且这还是集体活动,怎能不参加,怎能不随流,变成异类多不好。这里面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反应了平时的压抑和从众心理
2、真正需要什么与不太需要什么,不明确,界限不清。
当欲望打开,需求未满之时,真正需要什么与不太需要什么是一片模糊的,这必将导致它们混为一团、进入一篮,想不要时,也分别不出来。
4、每购一物的“缺失感”没有得到即时体验。
假如你购物20件(往往比这多得多),每购一件掏一次钱,且重复20次,除了金钱数量依次减少的外在呈现外,我们的小心脏也会随之“揪动”20下,而且越往后强度越大,那是“缺失感”在逐渐累加。
但是,换一种方式,效果却截然不同,用公式表示就是:
N次缺失感的累加 ≠ N次累加后的确失感
就是每次缺失感累加之后的感受是巨大的、明晰的,因为每次的感受体验都是即时的,且一次次强化。当所有和在一起一次去感受体验,且再加些干扰因素时,缺失感就显得很虚弱。也许这也正是商家利用“超市”形式售物盈利的意义所在吧。
为什么这种超出预算的购买现象年年持续,除了超出部分能承担外,我们在购物自选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选择、自由、掌控等自我感。
其实,这种现象也没什么不好,且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反映出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任何现象能持续,背后一定有所获益且更多跟心理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