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诗经》是一部被儒家高度重视的典籍,它和《楚辞》决定了中华民族千余年来的审美基调和取向,也蕴含着儒家的政治思想。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梳理这本典籍。
1.诗的涵义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诗是可以这样定义,语言具有一定的韵律并且表意朦胧。诗最早是与巫术息息相关,现代人觉得巫术是迷信,但不可否认的是巫术在早期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有巫史不分家的说法,这也难怪,早期人类记录技术的落后,导致史官只能记载国家发生的大事,而古人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每每占卜之事都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故而有巫史不分家之说。
诗歌语言的韵律性,涵义的朦胧性使很多演讲者喜欢引用它,我们的大脑自洪荒时代就对这种表达方式不设防,演讲最易打动人的不是严密的逻辑与推理,而是情感的冲击与共鸣,因为我们大脑最反感证据和逻辑这些东西,因为它需要耗费巨大能量,而自然进化要求我们采取最节能的方式维持生存。韵律性的语言恰能激发情感的共鸣,祭祀时朦胧性的语言使先祖相信自己和神灵进行着神秘沟通,这既是心灵安慰,也是加强群落凝聚力,激发群落向心力的有效方式。
2.诗的道德性
如果你要问我诗经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词,我想大概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历史上东晋名臣谢安问了同样的问题,后来以指挥淝水之战而闻名的青年才俊谢玄做了和我一样的回答,这种形式华美,略带伤感的诗句伴随着马不停蹄的忧伤让青年人陶醉不已。而谢安却认为最值得称颂的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把国家方针通报出来),今天应该很少有人知道这句了。而谢安这样选择的背后暗含着《诗经》的审美标准绝不是文学之美,而是政治之美。《诗经》并不是为我们文艺青年而作,来号召大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是约束性情,强调政治正确,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诗经》能够被解释出众多的后妃之德。
包拯传世的作品只有如下的一首五律
精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单从诗艺来看,这首诗乏善可陈,但在儒家观念里面,这才是真正的好诗,因为这首词政治正确,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才是奇技淫巧。故而才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诗的奢侈性
孔子曾经问儿子“不学诗何以言”(不学习《诗经》,以后怎么会说话呢?)
这个问题让我非常不解,说话还不是张口就来,不学《诗经》怎么就说不了话了呢?
在春秋时代,恰当地引用诗经是一个外交官的标配,大家不会赤裸裸的谈利益,毕竟我们的民族是含蓄的,毕竟君子耻于利的,双方你来我来,巧妙地引用诗经是一个外交官优良的品质。在春秋时代,打仗也是贵族才能参与的活动,只有贵族中的是士才能参加战争,故而叫“战士”,平民老百姓是不能参与战争的。远没有战国时代那样凶残。这也就是说读《诗经》,用《诗经》是贵族的标志和象征。
十年培养一个土豪,百年才能培养一个贵族,用名牌包包,名牌手表来武装自己,这是昂贵的开销,但确是最廉价,最快捷的手段标定身份的手段,从内到位的提升可不是用钱能砸出来的,这是一件的费时费力的事情,上层人士一直努力维护自己的精英地位,与平民百姓划分界限,而奢侈品恰恰是一件最不靠谱的东西,因为一个暴发户可以通过努力机缘迅速暴富,但养成深入骨髓血液中的谈吐气质,文化趣味却不能一蹴而成。而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鸿沟的特性就是:节制,含蓄,超脱
诗歌和奢侈品一样都是无用之用,甚至和哲学一样,都是有钱有闲的贵族独享,这也难怪,你无法想像用高贵的小姐太太们用爱马仕的包包装晚餐后的剩饭剩菜,你也无法想像优雅的女士穿着水晶鞋踏过泥水追赶公交车。就是因为他们无用,才是大用,才有价值,女孩想要天上的星,资本家便创造出了昂贵而无用的钻石来,尽管钻石和煤炭化学成分相同,只是分子排列组合方式不同。煤炭尚可供暖取热,燃煤发电。而从不见哪颗钻石能够给爱情保鲜,好吧,你也看出来了。我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沾不上贵族的边。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越是平民化,诗的价值就越低了。
我们做一下总结,
第一, 诗是一种具有强烈韵律感且表意朦胧的语言,它的发源于巫术有着紧密关联
第二,《诗经》之所以被儒家高度看重,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学性,而是强调政治之美
第三,《诗经》一度充当着奢侈品的角色,它是贵族交流的语言,一个社会越是平民化,它的价值就越低。
欢迎阅读,下周再见!
资料来源:《熊逸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