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则新闻,11日月22日,山东济南,24岁大学生,持刀捅死陪读母亲。事发时有争吵,有哀嚎,却没有求救声。事实真相如何,无从得知,但经过和结果却让人唏嘘。
陪读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记得当时回老家,大伙在茶余饭后谈论起来,哪一家家里有去陪读的,话语间都是满满的嘲讽。现如今几年过去后,人们再谈论起来也已经习以为常。
在我们上学那会儿,还没有兴起陪读一说,至少在农村是没有的。
十岁那年,上小学五年级。我和村里所有同龄人一起,坐着拖拉机到镇上上学。开启了一周回家一趟的学习生活模式。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学习适应和父母的分离,适应新的环境,也结识了新的朋友,学会了洗衣叠被,自己照顾自己。
那时候,生活学习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却能在学习生活之余,自得其乐。
后来农村渐渐兴起了包办,家人每周两趟,到学校为孩子送菜送零食,替换衣物。用家长的话来讲,学校伙食太差孩子吃不好,孩子不会洗衣服,这些都成了为孩子包办的理由,但却忘了,孩子还有适应和学习的能力。
再后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变,人们索性直接租房子陪读,全面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第一次听到陪读,是在毕业多年后,在先生老家,他带我从他们县城最有名的一所高中前路过,他说,那所高中全市有名,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有好些人,而学校对面的一排排楼房全都是陪读的租户。那时我不禁感叹,为人父母的艰辛、伟大,以及陪读孩子的幸运。
以这样的新闻再次听到陪读一词,不得不让人深思。
24岁的年龄,完全有能力自立,具有绝对的行为能力,为什么还需要母亲陪读?
若是像新闻中所说的所说的一样,因精神方面问题所致,那为何不休学调养呢?
24岁的陪读,我们究竟是该歌颂母爱的伟大,还是该感慨不放手的悲哀?
现在想来,那年我们那一辈的父母,将我们送至学校寄宿,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们对学校和孩子,得抱有多大的信任,才敢放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