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来见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让这个小孩子在纸条上分别写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的小伙伴和老师的名字,然后把这些纸条贴在咨询室里面他认为合适的地方,怎么贴都可以。小男孩写完纸条,给自己身边重要他人找到位置,把妈妈贴在桌子边上,把朋友贴在自己衣服上……然后他拿着写有自己班主任名字的小纸条,问心理咨询师:阿姨你这里有马桶吗?心理咨询师指了卫生室,这孩子拿着纸条直冲卫生间里,把这张纸条立马扔进马桶里,并且狠狠地按下了冲水键。什么都不用讲,孩子和老师的关系立马显现。
还有一个孩子来访时,咨询师让他用三把椅子比喻成他自己和爸妈,然后把椅子放在自己认为恰好的位置上,这孩子先把自己摆好,然后把象征妈妈的椅子放在自己边上,紧挨在一起。然后他端起象征爸爸的椅子问咨询师:这儿的窗户可以打开吗?打开窗户我把这张椅子丢出去。这下子,这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可想而知。
我们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初入门者,会感觉不知道如何和小孩子沟通交流。上述两个小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正如朱铭清老师讲授心理咨询的工具观时所说的:什么样的人使用工具比工具本身更重要。在没有合适的工具可用时,心理咨询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工具,咨询室里面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咨询师拿来作为工具。而使用任何工具,无论是心理咨询技术,还是生活化的沟通方式,最关键的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最大限度的维护来访者的利益,否则就背离了心理咨询的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