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转发了《中国宗教》杂志2017年7月刊上刊发的署名“宗文”的一篇文章《正确看待伊斯兰教》(以下简称“《正》文”)。从作者署名看,应该是宗教局笔杆子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宗教局的官方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人企图让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当代中国青年,要牢记总书记教导,正确看待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发展
伊斯兰教是一个国际性宗教,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历史上,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阿拉伯地区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明,这一成就的取得,首先归功于当地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其次才和伊斯兰教当时正处于上升期思想比较开放、阿拉伯地区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国家政治稳定有关。将劳动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归功于部分宗教,或是强调劳动人民特殊的宗教成分,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正》文所说:“穆斯林在哲学、宗教、历史、文学、地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和建筑等领域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就是这样一个谬误。
近代以来,阿拉伯地区、非洲地区和东南亚、南亚部分地区遭受了殖民侵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伊斯兰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光彩的作用。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领袖们或闭关自守、只知道愚弄人民而不思进取,或勾结殖民者为 谋取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利益,主观和客观上成为了西方殖民者的帮凶,既残害了本教信徒,也残害了本国信仰其他宗教或者不信教的人民。如《正》文中提到过的马来西亚,以巫统为代表的反动伊斯兰教政教合一势力在英国殖民者统治时期残害华人、印度人等少数族裔的同时,通过宗教手段愚弄本国传统上多数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以此和英国殖民者开展紧密合作,攫取不当利益。有压迫就有反抗,上述地区的有识之士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通过改造伊斯兰教传统思想,掀起了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实质,是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的地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进步分子为了在摆脱殖民统治同时,避免被压迫劳动人民彻底推翻自身剥削统治而借伊斯兰教之名提出了民族主义理论。因其革命的不彻底性,最后伊斯兰复兴运动很快走入死胡同。
到了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穆斯林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很多伊斯兰教统治区域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迅速行动,建立了本地区的共产党。而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进步分子也深受鼓舞,提出了伊斯兰复兴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很多伊斯兰教国家或结束了政教合一的落后统治体制,开始进行世俗化、现代化建设,或直接建立了左翼的或是社会主义的政权。
冷战结束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而以沙特王朝为代表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极端主义政权由于控制着大量石油资源并得到了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美国的强力支持,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并不断将自身王室少数人信仰的极端主义瓦哈比派教义通过宗教殖民主义的方式传播到原来信仰逊尼派和什叶派教义的地区,通过建立宗教殖民地的方式,控制人民思想,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进行遮掩。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以沙特和土耳其为首的伊斯兰教国家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反动政权们一方面加大宗教宣传麻痹本国人民,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宗教殖民主义的方式,搞乱其他国家,以期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所以形成了《正》文中所说的“近年来,一些国家暴恐事件频发,西方国家恐伊、恐穆情绪滋生,反伊、排穆势力抬头,民粹思想严重,伊斯兰教、穆斯林群体整体形象被‘污名化’”的情况。
二、伊斯兰教的困境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着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当代伊斯兰教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从内部看,伊斯兰教教义方面先天性不足,即执着于对具体问题的阐述缺乏形而上的理论体系,面对内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变革的理论勇气和理论工具。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就会宣扬原教旨,试图用唯心主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一旦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矛盾激化,伊斯兰教就会加强对内的宗教压迫,然后进一步激化矛盾,陷入死循环。
从外部看,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自主性宗教,其产生过程中借鉴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大量教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由于教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即执着于对具体问题的阐述缺乏形而上的理论体系,往往要通过借鉴其他宗教和民间宗教的教义、仪轨来丰富自身内容。如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提出了“四教合一”的思路;在马来亚,伊斯兰教和当地巫术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有马来特色的伊斯兰教;在非洲,伊斯兰教和当地传统信仰结合,也创造出了非洲特色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充分证明,当外部信仰力量较强时,伊斯兰教往往会迅速向外部信仰力量妥协,而当外部信仰力量较弱时,伊斯兰教往往会努力扩张。这就使得伊斯兰教历史上一方面对其他宗教包容的案例较多,甚至在今天的印度也成为进步宗教的代表,另一方面对其他宗教的迫害也较多,引发所谓的“文明冲突”。
三、正确看待当前与伊斯兰教有关的问题
伊斯兰教的困境是伊斯兰教自己的事情。伊斯兰教如何解决自身问题、摆脱困境,不是无神论者应该操心的事情。但伊斯兰教作为影响较大的一个宗教,与其相关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正》文当中,有些问题谈得比较好,我补充几点。
一、关于伊斯兰教和极端主义。极端主义并不一定存在于伊斯兰教当中,极端主义的本质,是小资产阶级通过反社会的行为,对抗资本主义发展。伊斯兰教执着于对具体问题的阐述容易被极端分子断章取义利用,而伊斯兰教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困则成为了极端主义滋生的重要土壤。伊斯兰教要彻底和极端主义切断联系,就要在丰富教义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消除贫困产生的土壤。
二、关于伊斯兰教和贫困。贫困是所有宗教产生的土壤。宗教贵族通过宗教让人民更加贫困,又通过贫困使人民坚定对宗教的信仰。贫困消除了,任何宗教都只成为一种思想现象,而非政治社会力量。所以,任何宗教贵族都不希望看到贫困的消亡。但伊斯兰教要和极端主义切割,避免自身面临灭顶之灾,就要在维护贫困和脱离贫困当中做出决断。
三、关于伊斯兰教和“清真泛化”。“清真泛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是资本家和企业主利用宗教实现市场垄断、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工具。对任何民族、信仰任何宗教的资本家和企业主,没有什么比利用宗教、信仰、情怀这些形而上的因素来廉价获得市场更方便的手段了。打击“清真泛化”,说到底不是破坏宗教信仰自由,也不影响特定信教群体,只不过是断了某些人的财路罢了。
四、关于伊斯兰教和违法犯罪。伊斯兰教是宗教,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支持和批判,是思想领域的工作。而拉面帮是黑社会问题,大修清真寺是反腐败问题,少数民族考生多加分是违反八项规定问题,航空公司只提供清真餐是反党政治小团体的宗派主义问题,清真寺大喇叭是环保问题。宗教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打击违法犯罪不能混为一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