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指思考问题的原初出发点、目标定位及展开路径。底层逻辑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定位和人生境界,也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教师发展的底层逻辑有哪些密码呢?
1.是将教师职业视为谋生的工具,还是自我完善的平台?
如果教师将职业视为谋生的工具,就会满足于常规工作,取应付型工作态度,甚至敷衍了事。如果将教师这种职业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平台,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工作目标,在工作中追求新颖和极致,从而使人生效能极大化。
在这方面,文科教师袁腾飞、理科教师李永乐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袁腾飞讲课的特点是,熟稔历史,记忆超强,表述流畅,语言风趣,信息量大。李永乐讲课的特点是:追踪热点,讲演结合,简明流畅,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知识面广。
2.是贩卖知识还是探究真知和真相?
如果教师将职业属性定位成贩卖知识,就会在矮化功能的同时也将人格矮化,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们来看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不抚壮而弃秽兮”的“而”什么意思?
描述:有说表并列,也有说表目的,有说表修饰的,到底是什么?
笔者答:“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出自《离骚》的开头部分,其上下文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对“不抚壮而弃秽兮”的理解争议较大,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不趁着壮盛时期抛弃掉不良习气啊,二是不按抑自己的淫放之心来(并且)抛弃不良习气啊。如果按照前者解释,“而”表示修饰;如果按照后者解释,“而”表目的或并列。就后者而言,表目的显然更合理,因为“抚壮”和“弃秽”处在不同层面,“抚壮”表手段,“弃秽”表目的。
两种解释,哪一种更合理呢?
笔者以为前一种解释更好。因为上一句讲到“迟暮”,指进入晚年,正好相互照应。
综上,在下认为“而”表修饰最好。
当一个问题有不同说法时,就需要教师有审辨力、探究力,择善而从,直至提出新见。
又比如知乎上的另一个问题,在百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要弄清楚更需要探究:
“山谷使事,多错本旨”什么意思?
笔者答:此句出自《朱子语类》。原文是:
山谷使事多错本旨,如作人墓志云:"敬授来使,病於夏畦!"本欲言皇恐之意,却不知与"夏畦"相去关甚事?
其中“病于夏畦”用了《孟子》中的一个典故: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溜须拍马,装笑脸讨好逢迎,比炎热夏天里种田劳作还要辛苦。
文段的意思是: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使用典故,大多和典故的本意存在偏差。举的例子便是用“夏畦”之典而与违心谄媚,十分难受无关。
所以“山谷使事多错本旨”的意思是:黄庭坚用典,大多不符典故的本意。使事,指诗文中使用典故。
因此,教师不是二道贩子,而是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生产者和传播者。拙作《中学生写作艺术构思技巧100例》就提出了较多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技巧。
3.是坚持知识中心还是坚持能力中心抑或是素养中心?
如果我们秉承知识中心的理念,就会在课堂上满堂灌,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和保管者;如果我们奉行能力中心乃至素养中心的理念,就会以学生的认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本任务,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培养,并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格建构纳入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4.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还是追求国家民族利益最大化?
如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将功利看得高于一切;如果追求国家民族利益最大化,就会将道义看得高于一切。如果以功利为中心,就会屈服应试的压力,成为应试教育的奴仆和牺牲品;如果以道义为中心,就会致力于教学革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为旨归,因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
总之,教师的底层逻辑决定了教师的定位、境界和工作思路,是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成功的基本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