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防御性驾驶”,帮你避免90%的事故?如何掌握它?
最近,有几位车友向我咨询什么叫做“防御性驾驶”,其实防御性驾驶的核心就是“预防”,其实就是预判和预处理的具体行为要点,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防御性驾驶?
平时路上发生的事故似乎有各种原因,
有的因为超速。
有的因为开斗气车。
归根到底都是忽视交通法规,
其实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其于一方驾驶人存在违规行为造成的。
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即:就算咱自己再遵守交通,也经不住,他人驾车的事故找上门?
那有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呢?
真有。
那就是“防御性驾驶技术”,这是交警总结出来的技术,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什么是防御性驾驶?如何做到防御性驾驶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防御性驾驶?
“防御性驾驶技术,是指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预见由其他驾驶人、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而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采取必要、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或是将事故损伤相对降低。
那么如何做到防御性驾驶呢?
防御性驾驶技术涉及到预估风险、放眼远方、顾全大局、视线灵活、留有余地、引人注意6大驾驶守则。
具体这6个要点怎么做到呢?
1、预估风险 根据路况,提前分析潜在危险
比如:通过路口,要预防行人闯红灯现象。
遇到盲区要提高警惕,假设有情况出现,提前减速、慢行、备刹。
养成提前分析预测风险的良好习惯,以便提前采取措施。
这也就是我常和大家说的预判预处理,同时注意积累自己的相关的潜在危险点的知识。
2、 放眼远方 观望距离15秒
这点就是提醒驾驶员要把视线放远,可是放远到什么标准呢?
防御性驾驶技术中给出了一个15秒的具体量化的概念,车友们找无车和相对安全的路况时,可以自己测试一下,试试自己的视线够不够远?前提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具体15秒怎么算的呢?
驾驶员可以在前面经过的地方找参照物数,自己到达参照物时间不要少于15秒钟。
驾驶员可以在前面经过的地方找参照物数,自己到达参照物时间不要少于15秒钟。
因为驾驶员做出相应的驾驶行为,需要经过感知、分析、决定三个过程。
因此感知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总共停止距离,
所以,需要15秒时间,
用来观察前方,进行预判并做出反应。
3、顾全大局:即洞悉四周 保持跟车距离 ,每
5-8秒扫视侧、后视镜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要时刻警惕自己四周的车辆的情况
保持合理的安全车距避免与车辆并排行驶
保证至少可以向左右一侧并线
另外,司机要养成看倒车镜及后视镜的习惯,保证在紧急时刻可以变更车道,一般5--8秒钟用余光扫一次就够了。
这里提醒车友,防御性驾驶技术中,强调是5-8秒扫后视镜,我的开车习惯是一般2-3秒就要扫扫后视镜,因为车速快,必须时刻掌握车辆后围四周的情况。建议2-3秒就要扫一次后视镜。
4、视线灵活 避免紧盯目标2秒以上
关于这点,防御性驾驶技术中强调了,开车时要把视线放宽,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放宽的意思是注意到一切动的车、人、物,同时注意避免紧盯。
为什么避免紧盯呢?
因为此时车辆还是在正常行驶中,如果只盯住一个地方,其他周边道路情况势必会忽视。
实验证明:由于大多数人边缘视觉为180度,但能看清并记忆的仅中心视觉的3度,保持眼睛移动能扩大视野。
勤观察前方周围道路情况,为险情做预警。
5、留有余地
观察前后左右360度全范围
驾驶员平时就应该避免在车群中行驶,即使是无法避免,
也将该在四周留出合适的空间。
通过观察车辆的前后左右360度全范围,并预估他人的行为,
判断超车、变道、刹车。
6、引人注意
注意别人也让别人注意你
关于这点,防御性驾驶技术中提醒的是,路上开车时,最怕的就是盲区,同时自己也不要进入别人的盲区中,作为车主必须警惕这点。
为了引人注意,
平时开车中,必须合理使用转向灯、刹车灯、双闪、喇叭等警告装置。
尤其是碰到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时,更要开灯,提醒其他车辆注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行车过程中,需要引起他人注意,然后注意选择合适时机变速、变道、倒车。
防御性驾驶是一种可以预测危险、避免被动危险发生的驾驶方式。
防御性驾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在开车时时刻保持警醒的思维方式,如果驾驶人能够接受并且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通肇事的可能性。
关于防御性驾驶技术,主要是把驾驶员关于预防的驾驶要素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这样驾驶员可以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开车方式到底有没有潜在的危险?建议新手朋友们可以借鉴,并且吸收,变为自己的驾驶习惯。
其实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车还是你在开,你的安全意识高低,你的驾驶思维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安全与否。
请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严于律己,严守交规,再加上良好的驾驶习惯和驾驶技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轻松驾驶、安全出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