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避免伤害自己,往往先去攻击别人——评判、批评、分析和判断,都会成为攻击的手段:
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疏离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例如:
如果有人说:“你从不懂我。” 他真正的心声是渴望得到理解。
如果太太说:“这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相比我,你更爱工作!”那她在诉说的是,亲密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
这带来了什么呢?
当我们通过评判、判断和想象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他人很容易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
人类的生物机制,沟通器官和思考器官的分离,切切实实地阻碍了善意的流动:
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也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从未学习过如何从“需要”的角度来思考。
也让我们变得巨婴:
当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我们习惯于认为是他人的错。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把衣服收纳在衣橱里,而他们却丢在了沙发上,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懒惰;如果我们不喜欢同事工作的方式,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总之,都是“你”的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