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你能想象民国同时代的张爱玲和萧红她们俩有何共同语言吗?但仔细咂摸其实她们就是同一类天才写作者。
残缺的童年或许是她们成为伟大女作家的先决条件。天才的残缺!
若论文学地位,同时代杨绛冰心林徽因等只能成为绿叶了,谁叫她们有幸福或不那么糟糕的童年呢?
她们的母亲或离开或直接死掉,父亲又不那么地道,那只能靠她们尚且富裕的家庭以及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取得的求学知识当天才去了。
关键当时很多这样糟遇的女子连这点资格都没有,这就是她们张爱玲萧红的不幸之大幸了。
当然再大的成就也弥补不了童年的残缺。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打老婆的男人不是人,打女儿的更不是东西。例如,张爱玲的父亲,萧红的父亲。
二
她们生长的大环境是如此不同:一个出生繁华大城市,一个地处北方偏远农村地带。一个很洋气,一个贼土气。
还有她们描写的事物对象是那么不同:一个是城市贵族阶层富有阶层的生活面貌,一个是描写底层农村阶层的生活面貌。一个描写城市阶层人的虚伪,一个描写农村底层的残酷。
张爱玲:出生封建贵族,南方上海人,曾在香港留学,年少父母离异,父官三代寓公,母留洋,有继母,有弟弟,后与姑姑租住上海新界,以写作为生,后从香港辗转美国,安静地卒于美帝,享年76岁。
萧红:出生地主,北方哈尔滨地区人,曾到北京求学,父为地主恶霸,年少母死,有继母,有祖父,后得鲁迅照顾,之后在南方之地漂泊,过早地卒于香港,享年31岁。
三
张爱玲的感情生活可以用现在的话说:懂得了太多的道理,却无法选择和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她两次选择的对像都是比自己大许多的男人,这可以解释她也许向往失落的父爱,但现实唾弃了她两次。可以说她在同一条河里栽倒了两次,这也许就是命运。
她先前嫁给了大自己十几岁的结过很多婚的封建兼汉奸文人胡兰成,之后她的底线一降再降:接受他逃跑让自己独自面对汉奸老婆的臭名,而后又默许他在逃亡中四处纳妾,最后还倒贴他一大笔钱。
之后她有个最英明的决策去了美国,但却嫁给了一个早已落魄的美国作家老头赖雅。不久赖雅生病瘫痪,她不得不辛苦照顾这个老头又到处去寻找经济来源,她的天赋在生活窘境中逐步被消耗掉。等到赖雅去世,他的儿女们霸占了房子,在她年老时她为了掩藏自己流浪般的四处搬家,安静地死去。
很多人羡慕张爱玲小资,这个我要解释一下:如果说许晴去欧洲行在椅子上绑纱巾在海边捧沙子很小资的话,那张爱玲就太不小资了。
和过去大多数失学少女一样,她的愿望只不过是要继续读书,却换得父亲的一顿暴打,尽管她出生富贵之家尚且如此。她穷极一生也就是在逃命:从父亲家逃去母亲那里,从上海逃往香港,又从香港逃回上海,再从上海取道香港逃往美国,然后在美国孤身一人死亡,死后几星期才被发现。如果这也叫小资的话,那些小资迷们怕是不想要也就在海边捧捧沙子好了吧!

四
萧红就更惨了,她的生存逻辑很是混乱,和无数个落后之地的不甘命运捉弄却又无力摆脱命运的女子一样。
她先前不满包办婚姻逃跑却又和包办婚姻的这个人在外同居怀孕然后又被人家报复性地抛弃,曾经两次怀着前任的孩子跟后任结婚。和张爱玲一样,又是个栽倒在相同河流的命运。
这种事在现代社会看来很奇葩,但在过去落后地带没有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其实并不奇怪。这也更可以看出萧红的出生地有多么落后,即便她后来混在了文人圈,但并没有成长出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且本质上她并不爱她生的孩子。
在这方面张爱玲倒是干脆许多:她即便是在婚姻内,当她看到自己的经济和各方面不适宜养孩子,即便怀孕她也决绝地流掉。这也许就是生长地造成的观念上的差异,也就是越没条件越去怀孕生子。
五
张爱玲和萧红她们的厉害之处是:一个是把城市富裕阶层的骄傲底裤给扒了,一个是把农村的愚昧和残酷给扒了。
其实这两种都叫封建社会的余孽和人性的堕落,而她们自己更是在劫难逃,甚至被伤害得体无完肤,因为他们的成长期已经被这两种势力摧残过,所以更敏锐地能述之笔下。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萧红可称之为鲁迅在文坛上的乡下来的“女儿”,他们就是父与女的关系。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转而风格变成了对底层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在文学上的生长在大城市的“另一个女儿”,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的批判精神而且还更加地走向了揭露人性的更深层面的黑暗。
六
现在,萧红的婚姻生活被大众所诟病,那是一种旧式的藤蔓式的不独立的人生而且下场很是凄惨。而人们越发的尊崇张爱玲后来的独立自主的生存方式,最后她把自己隐匿了起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做到了对世界的不打搅。
张爱玲的为人也许为现今人们尤其是女性提供了一个能够生存下去的范例或另一种面对生活的勇气,那就是从依靠外在到抵达内心的壮大,尤其是那些饱经长期忧患的人们该如何自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