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前半生,从出生到三十三岁,一直在鲁国度过。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也是周礼所存的地方,其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

孔子三十四岁时,适周问礼,适齐求仕,凡两年,此后又返回鲁国,修诗书礼乐,并有短暂的出仕。在齐国时,他听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齐国的国都在临淄,其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
从五十五岁(前497年)开始,孔子周游列国,这一次周游长达十四年之久。他先到了卫国,前496年,孔子去卫西行,过匡被围,经蒲返卫。在57岁时,他见到了卫灵公,出仕于卫。卫的辖地大致是现在的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

卫灵公死后,孔子适陈(前491年),他走的路线是曹——宋——郑——陈,在路上险些被宋司马恒魅杀害。陈国始建都于株野,后迁都于宛丘,其辖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孔子六十三岁(前489年)时,孔子离开陈国,准备前往蔡国,就在陈蔡之间,孔子遇到了极大困境。被围,粮绝,身边人精神低落,似乎已经看不到出路。类似场景在历史中决不少见,惟有这一次,力量天平的一端没有军队,没有将士,有的只是一个人,和一群学生。在记载中,他“弦歌不绝”。脾气火爆的子路来了,愤怒地问:怎么君子还会遭遇到这样的穷途?他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儒雅的子贡脸色难看,他说:你以为我只是学的多一点么?我的道,在于一以贯之啊!

这是横亘于两千多年时间长河中的战争,敌人是不可揣摩的天意,是在坚守中四处碰壁的命运,是努力为之又知其不可的无望,而成败胜负,早在号角吹响之先就有了结果。
陈蔡之困后,孔子复见楚叶公,然后自叶返卫,仕卫出公四年。之后,他离开卫国,返回故乡鲁国。
最后,他在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葬礼之后,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墓旁结庐三年,然后去——谁也不知道子贡最后的去向,只是在今天,孔子墓旁,仍有一处遗迹。

这就是孔子一生主要游历过的地方,曾经有人质问,孔子对历史究竟有过什么伟大的贡献?!是啊,他的渊博知识没有产出过任何一件发明创造,他的才华在“述而不作”理念中注定不可能闪烁出过分耀眼的光芒,他不会在战场上成名,也不是合格的政客……他只是一个老师,一个旧式道德的执守者,一个不懂得因时而变的老古板。
但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种人,其灵魂与人格能够滋养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甚至这种滋养能够流到两千年后,让许多种子长成参天之木。这样的人,其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而孔子,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游于海。“道”从来都没有消失过,也从来都没有易行过。因此,圣人总要流浪,从一处地方流浪到另一处地方,从一个心灵流浪到另一个心灵,圣人的行迹或许终将湮没,但青史与人心,将是他们的永不消逝的“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