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国名,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才固定下来的。之前的国名大体都按所在的朝代来称呼,比如“大明”“大清”,一般的通称也就是“诸夏”“汉人”“唐人”之类,外国人则称为“震旦”“支那”等等,“中华”“中国”这样的概念在国人头脑中是非常模糊的。
梁启超曾经直言,中国没有“国名”。他在1901年《清议报》上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中说,如今让我们非常惭愧的事情,就是我国没有国名这件事了,以前的那些称呼,都不是我们觉得最合适的。如果以夏、汉、唐、明、清这样的朝代名来称呼,就违背了尊重国民和民主新国家的宗旨;如果以震旦、支那来命名,则与“名从主人”的公理不符。可是若称为“中华”“中国”又未免有自尊自大的嫌疑,恐怕会招来讥讽责骂。
没想到梁任公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1901年是光绪二十七年,梁启超29岁),还挺纠结的。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最后他还是给了个结论,还是尊重大家口头习惯用语吧,就叫中国,虽然矫情一点,但是每个民族都“各尊其国”,是当今世界的通义,而且这也是一个唤起民族精神的法门。
时间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当时的革命党人专门为了国名这个事情组织了一个部门——谋略处。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华年号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其中的含义深远。首先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以及将来的其他国名,只是将它具体化,也就是说,是先有中国,而后才有中国的各种解释;其次,自此以后,“中国”这个概念的外延被扩展了,不光是指文化、地域和模糊的一个称呼,而是被正式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仅仅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中国”也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而是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或其他关于“中国”的解释,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现代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