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迁移力---《高效学习7堂课》阅读分享7
1.挑战思维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打破舒适区,适应不断跨界的过程。跨界有三种形式:个人能力的自然延伸,单一型技术人才跨界成复合型技术人才。组织能力的自然延伸,专业型人才跨界的管理型人才。职业领域的自然延伸,职业领域的跨界。
我们所做的工作本身就是促进多种能力复合成长的最佳舞台,关键是要选好方向(定位),搭好体系(框架),请好教练(精进),善用网络(联机),多做总结(复盘),强化输出(成果),轻松跨界(跨界)。
在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都会提升三类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软能力。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花费1万小时成为专家,并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提升专业能力,也需要通用能力和软能力做保障。
普通人最好的跨界策略是横向跨半步,尽量利用自己过去的学习积累,而不是突然跨一大步,完全从零开始。完全从零开始,全力以赴,两年就能脱胎换骨。
2.重复思维
从学习的角度看,重复思维是指,先举三反一,多次训练,将知识能力消化掉,然后再举一反三,多个领域应用。培养跨界迁移能力,就要重视重复训练,不能着急。
要跨界,必须对有价值的技能进行足够的重复训练,并在练习过程中真正的通过复盘拆解出这种能力背后的动作。一方面打磨自己的技能细节,一方面思考这些技能的迁移场景,这样才能从举三反一的训练阶段,进化到举一反三的迁移阶段。
普通人可以先学习多种技能,然后选一种自己相对突出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做精一样单杠能力,再看看自己的单杠能力能够在哪些方面进行迁移,这样更好。
3.套路思维
用老套路解决新问题,用新套路搞定老问题,是常见的跨界能力迁移模式。
我们入门学习任何新媒体,可以用问题思维给自己定义一组快速入门的问题大纲,这个大纲其实就是一个入门学习框架。一旦有了知识框架,有了主动迁移的意识,学习另一个相关领域的速度就能成百倍的加快。所以要努力构建不同的知识框架。
不同领域的方法不一定是万能的,方法是有不同层次,有的方法更通用的方法,只能解决在一定边界的有效的解决问题。
每个学科都发展出了非常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套路。学习这套成熟的套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领域是非常好的跨界工作方式。
4.建模思维
建模思维就是构建自己的模式识别能力,这是跨界的人必备的。抓住有限的关键特征信息,做出完整判断的能力就是模式识别能力。
比如曾国藩的《冰鉴》,讲的是他的看相识人的学问。能力木桶模型是建模思维的一个典型应用,把人才具备的能力分成硬能力、软能力和软素质。
一旦理解模式识别的本质,就会快速建立自己生活中经常需要响应的问题,或者非常重要问题的对策模型,并能自觉应用,你解决同类问题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随着经验数据的积累,你的模式识别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人脑往往习惯于自动用简单情绪判断问题去代替复杂的运算思考,但很难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认知模式需要升级,人很难和具有不同认知模式的人对话。
用模式识别的角度去观察刻意训练和挑战舒适区这说法,可以断言:刻意训练1万次,如果还是用老模式,那可能只是低水平的勤奋。挑战舒适区,如果不接纳一个好模式,那可能只是从一个认知大坑跳到另一个新的大坑。
5.合作思维
选对合作伙伴,形成互补能力圈。技多不压身,但前提是要有一样本事能压的住箱底,有了这样的本事,跨界是伐多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与其让自己一样一样去学习新技能去跨界,不如选择和别人合作,形成互补的跨界能力。
有了合作思维,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自己是打造能力木桶的一个路径选择。还可以通过亮出自己的长板标签,争取资源互换,让自己可以更快的跨入新领域,实现快速发展。
年轻的时候可以多花钱多花时间在提升个身个人能力上,争取输出高质量的成果,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能力标签,创造与大咖牛人合作的机会。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考虑利用自己积累的各种资源找到合作者,一起去做事情。选对合作伙伴,比自己单枪匹马更宽的。
6.小结:跨界也有套路,掌握技能培养迁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