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7-02 四猫先生

01
感觉到儿子与我渐行渐远,源于昨晚他打给我的那个电话。
“妈,我已经放假了,但我暂时不想回家,我想在学校学习,虽说12月末才考研,但我是跨专业考研,难度太大,我必须得尽早地学习,这样才能有把握考上。”
接到这个电话,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好学的儿子想要考研的事儿已经确定了,忧的是以前放假就马上往家跑的儿子,今后回家的次数会更少。
22岁的儿子,在哈尔滨上大学,再开学就上大四。虽说哈尔滨离家不算近,但他每学期至少回来两次。
按说这次儿子推迟回家的时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毕竟考研是件大事。可我从他的电话中,已经明显感觉到他终将渐渐离我远去。
儿子读的是东北农业大学,学的是动物科学专业,这个专业工作好找,如果想考公务员,小城的动监局就是最佳的选择,但儿子最终却选择考研。
在儿子决定考研之前,我曾力劝他回小城考公务员,我始终认为,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很重要,如果他能留在我们身边,那就更好。
我心目中儿子最理想的工作地点是凤城或者是丹东,一是离我们近,二是空气质量和气候都不错。
但儿子坚决反对,他坚定地说“不”。他说他不想考公务员,不想过按部就班的生活,不想一上班就能一眼望到头自己退休之前的所有日子,说要靠自己的能力打拼一下,看看自己究竟能走多远。
02
从儿子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我已经失去他了;闺蜜说从女儿填完高考志愿那一刻开始,她就失去女儿了。
从查完高考分数到填报志愿,闺蜜和女儿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闺蜜想让女儿报省内的师范,一方面离家近,另一方面在她的心目中,如她蔡姨我这样的老师,虽说平时累点,但有寒暑假有大礼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闲。
工资虽不算高,但还算衣食无忧;将来自己有了孩子,教育起来也得心应手。
所以她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儿学师范。可女儿的想法却与她大相径庭。
女儿选择的地点是南方,她说从小到大自己都在父母身边生活,她需要历练,所以离家越远越好。
女儿坚决不学师范,她不爱当老师,说当老师太磨叽,她想学医,要报医学院。
娘俩儿各持己见,对峙了三天,无论闺蜜怎么软磨硬泡,结果还是败给了女儿。
女儿最终填的志愿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了安慰闺蜜,她在平行志愿的最后一项填的是沈阳中医药大学,这是她的保底学校。
闺蜜说,从填完志愿,女儿按下“最终确认保存”键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失去女儿了。
03
我和闺蜜的想法其实都一样,也许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和我们的想法都一样。
我们希望孩子离我们越近越好,我们希望将来能够互相照顾;我们希望孩子的工作越稳定越好,不用大富大贵,生活无忧即可。
其实,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物,我们希望孩子按我们的意愿成长。
殊不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越长大就越有自己的思想,终有一天,我们必须接受他们离我们远去的事实。
父母们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默默的祝福孩子。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诗,我觉得特别好:
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子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要给他们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04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无论我们有多不愿意,孩子们也终会渐渐离我们远去。
我想代表天下所有父母对孩子们说:
亲爱的孩子,有一天你终究要离我们远去,尽管我们有太多的不舍,但我们不会再阻挡你前行的脚步。
只希望你能够记得,如果有一天你累了,爸爸妈妈是你永远的依靠。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永远是我们的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孩子,无论你走多远,都要记得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