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如果你想得到社会的回报,就要首先贡献社会;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善待,就要首先善待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友爱,就要首先付出友爱。”这些也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但它们不是阴谋,而是智慧,因为你是在贡献社会、给别人带来好心情,而不是为自己谋利。
所以,阴谋和智慧只有一线之差,只看你到底是好心还是恶意,只要守住一颗善心,永远与人为善,永远利益别人,你就永远不会变成阴谋家。
中国有一些百年家族,他们长盛不衰的秘诀就是回报社会、贡献社会。比如范仲淹、孔子、曾国藩等。尤其是范仲淹,据说他的家族兴旺了八百年,一直从宋朝兴旺到清末,而且至今还有数百人自称是范仲淹的后人。为什么?同样因为范仲淹“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关于范仲淹,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一些小故事也很值得分享,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之中,你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第一,范仲淹幼年丧父,为了不拖累母亲,很早就自己住进山东的醴泉寺里念书。因为没钱吃饭,他每天只用两升小米煮粥,粥凉之后凝固成块,他就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以咸菜为菜。但是,即使他的生活这么艰难,有一次突然在醴泉寺里发现一坛黄金时,他也没有将金子据为己有,考中进士当官之后,醴泉寺被一场大火烧毁,住持托人来向他求助,他才想起寺里的黄金,然后告诉住持黄金的所在。注意,这是典型的“贫贱不能移”。
第二,范仲淹请风水家去看母亲墓地的风水,风水家说那所在是“绝地”,会让他家断子绝孙,劝他迁走,但他拒绝了,因为不想害人,宁愿自己来承受厄运——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后来范仲淹做了宰相,有人劝他买下苏州南园,因为那里是风水宝地,会出人才、大官,但他觉得这样的土地太珍贵,光给自己用好像有点浪费,就买下这块土地修了义学,让老百姓的孩子都来上学,这就是著名的苏州书院。
据说,这块土地出过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多个状元,而范仲淹自己的儿子就做了宰相,且世世代代都人才辈出,彻底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第三,范仲淹自己省吃俭用,把俸禄都用来帮助一些吃不起饭的人,穷困潦倒、鳏寡孤独者都可以跟他一起吃饭。于是,他不求名,却赢得了千古美誉;不求利,子孙后代却兴旺发达。而且,他的子孙中多有继承了他的风格,用自家财富济世救人者。这些都是典型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范仲淹的这种例子,在中国实在太少了,中国是典型的贫富无三代,不但很少有百年大家族,企业中也极少有百年企业,很多人都是第一代艰苦创业,第二代开始享受,第三代坐吃山空。不过,西方最早的时候也是这样,后来,专门有西方学者做过研究,想要打破贫富无三代的魔咒,他们得出的结论跟老子的理念非常相似,就是付出——想要得到社会的回馈,就要在收获的同时不断付出,甚至在收获之前就不断付出。后来,这成了最大的赚钱秘密。
因为,当你有一颗布施之心,而不是索取之心时,你的心就会非常富足,跟宇宙中富足的能量达成共振,你的生命中就会出现巨大的财富。
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最初以为很多大富翁都会成为慈善家,后来才发现事实刚好相反:不是很多大富翁都会成为慈善家,而是很多慈善家都会成为大富翁。他们还发现,财富就像种子,你将它撒向社会之后,社会的土壤里就会长出更多的财富,用更多的财富来回报你。
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通常不会有索取之心。注意,没有索取之心,却能不断奉献的人,最后反而会有大取,范仲淹就是典型的大取之人。他没有索取的心,只想奉献,把奉献当成自己的本分,结果无意中成就了不朽的功德。这也符合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但因为没有索取之心,所以层次更高。
《老子的心事》第二辑 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今日如学
图片
雪漠作品 爱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