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和男友有点摩擦,我们一般来说都是劝和不劝分的,所以也是尽我所能在开导她安慰她,毕竟两人感情一直挺好的,指望着他们长长久久下去的。可是有天我突然想起在一节西方文化课上我的老师提到的一些事。大一下学期有一门英美国家国情文化概况的课,老师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英国人。有一节课的topic是family,其中谈到了欧美国家人的恋爱观婚姻观和育儿观。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西方人对于恋爱一向是自由而开放的,喜欢就在一起,激情褪去就分开,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离婚率非常高的原因了,他们对于“离婚”没有那种social stigma,类似于不好的刻板印象,因此离婚对于他们而言是司空见惯了。可是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呢,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分手和离婚仿佛是天大的事一般,尤其是贴上了离婚标签的女人,往往日后的路并不好走。这几年微博经常被明星们离婚的头条刷爆,一方面是人们对于明星私生活的过分关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离婚的过分看重。除开那些因为暴力或者犯罪导致离婚分手的极端例子,大部分人选择分开的原因无非是性格不合相处不好或者是有一方背叛出轨之类的,总之就是两人不适合继续走下去了。于是等走出失恋的阴影再准备好投入到新的感情里去,一次,两次,三次,很多次,直到最后遇到可以厮守一生的人。第一次恋爱就可以顺利走完一生的例子还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感情都要几经曲折。西方父母对于十几岁的孩子的恋爱并不像中国父母这么敏感,第一,这么小的年纪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他们在一起是为了结婚吗?显然不是,他们觉得喜欢所以想要在一起,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第二,在相处的日子里他们培养的是情商,是责任感,是与异性打交道的方式,是处理争吵和一些负面情绪的方法。我们说初恋美好又脆弱,就是因为年少的情感往往是不掺任何杂质的,可是因为不成熟所以一些错的决定错的行为会导致这份感情不足以持续下去。因此西方的父母鼓励孩子与不同异性打交道,恋爱时替他们高兴,失恋时拍拍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没关系。我们有时候会接触到date这个词,也就是俗说的约会,可是在英语里它的意思与我们认为的有所不同。date只是date而已,并不代表relationship,不代表两个人就是男女朋友。一个男生可以邀请不同的女生去date,吃饭看电影逛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撩”吧,如果和某一个女生互相觉得感觉对了,于是会确定下relationship,这时则不能再和其他的人date了,因为彼此都要对这段感情负责。这些那一节课我所印象最深刻的记忆了。Dan先生三十多岁快四十了,前些年和我们学校的一个女老师结了婚,他说他也是经历了很多次恋爱最后决定和这个中国女人结婚的,尽管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大不相同,但他们有相似的喜好相同的理念,他觉得合适,所以他们在一起。
为什么突然想到这,可能是因为我觉得我们有些奇怪吧,比如某个好友官宣恋爱之后,评论里一定会刷“99”的队形。不是说这样的祝福不好,而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好像一段感情就应该走到最后一样,可是并不是这样啊,我今天选择和他在一起是因为现在的我很喜欢现在的他,可是当以后的他不适合以后的我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不该强迫在一起了,因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对于中国人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不是喜欢就可以支撑一生的,假如相处的很疲惫,这份感情带来的悲伤远多于幸福,何必相互折磨下去呢?我觉得我们应该赋予分手更美好的含义,是再见的同时迎接更美好的相遇。所以朋友说她有分手的念头的时候我让她想清楚,这次的矛盾是因为事出有因还是因为合不来,加入无法保证以后会继续因为同样的事争吵的话矛盾就一直存在,两个人只会隔阂的越来越多,恋爱有时就是很自私的,我们需要做出对自己最好的那个选择。
五一假期回来和ruan姐吃肉的时候我就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英语我的思想越来越西化了,我原来一些觉得再正常不过的中式思维惯性有了一些改变,比如对个体的意义,比如对恋爱关系家庭婚姻的看法,比如对一些中国式现象的看法,我觉得这学期跟Christine,跟Dan,跟肖琳老师的一些交谈很值得我去深入思考的,包括肖琳老师给我的那本Men Are from Mars,Women Are from Venus,我觉得读起来真的很有趣也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地方。
我想,谈恋爱抱着长长久久的期望没有错,可是为了所谓的长久让两个明明不合适的人撞得头破血流的做法是错的。人这一生就应该多谈几次恋爱,当然每一段是绝对投入绝对认真的珍惜每段感情带给我们的改变,让我们最后变成彼此心里最值得的那个人。
微博:装笼子的兔兔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