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篇刷屏文章,记录的是一场流感让一个中产家庭几乎破产的故事。很多朋友在读后,心有余悸,纷纷考虑是否该给自己和家人买重疾险。一旦发生这种意外情况,一次性赔付50万,听上去很有安全感,是吗?不过,请先等等。大家有仔细想过重疾险是转移风险的唯一手段吗?它真的合算吗?
01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重要前提,我们为什么买保险?
买保险的根本目的是用小成本转移大风险,即“以小搏大”。
只要我们算清楚,究竟是“以小搏大”还是“以大博小”,就立刻清楚自己是否该购买某种保险了。
简单举个例子:
大家最担心的情况,莫过于遇到重疾,超出家庭承受范围。因此,这里选择了两种可以赔付重大疾病的保险,来进行比较。
一种是弘康健康人生重疾险(在同类重疾险产品中,性价比较高的。患有符合条件的重大疾病时,如瘫痪致残,恶性肿瘤晚期等,一次赔付50万)。红,紫,绿,橙色曲线,为该种重疾险,在不同保障期限和支付期限,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
另一种是尊享e生医疗险(任何疾病,都可100%赔付。一般病症1万免赔额,恶性肿瘤无免赔额)。蓝色曲线为该医疗险,所付出的资金成本。

以年化率10%来计算(也许有人觉得偏高,我仅以个人的理财年化率来计算,有一定理财知识的朋友应该都可达到的。此处仅为例,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收益率来计算)。
重疾险,大概在54-57岁间,积累到50万保额。如果在此之前,你得了满足50万赔付条件的重疾,买此款保险才合算。 因为复利的效应,资金积累会越来越快,到80岁时,资金可以分别达成532万,462万,390万,257万。
此时,前两种保终身的保单,依然只赔付50万(实际积累金额为532万,462万)。而后两种至70岁的保单,已经无保障了。如果得病年龄较晚,或者的的病不符合赔付重疾条件,那你依然拿不到钱。显然,靠重疾险来保障,是不合算的。
医疗险,保障到80岁时,资金累积只有60万,付出成本远远小于重疾险。并且,赔付上限在300万,保额充足,不限药物与病症的,覆盖所有疾病。
因此,从小成本转移风险的角度讲,此款医疗险明显胜出重疾险太多。重疾险的设计非常鸡肋,只有瘫痪,恶性肿瘤晚期等小概率事件下(详见保险条款),才能得到赔付,其他常见的生病或手术,只能按轻症15万处理,赔付条件很苛刻。
02
如何判断自己面临的风险?(在这里,主要讨论影响较大的重大疾病,日常小毛病,完全可以自行负担。)
保险公司在宣传时,会充分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列出很多中青年得病的案例,以及断章取义的生病统计数据,造成危险不可预测的紧张感。需要指出的是,他人的发病率代表不了你的发病,你生病率只取决于你自己。
生病概率,并不是彩票中奖般的随机发生,它更像天气预报,一切有迹可循。明天的情况,取决于今天的气象变动。你是一个爱惜健康,定期查体的人吗?如果回答是,那显然,年纪轻轻就得重症的概率很低。事实上,绝大多数重大疾病,都发生在老年期,而非青壮年期,这是由人体自然衰老,病症经年累积所引起的,而老年期的医疗费,完全可以靠正确的个人理财超额覆盖。可如果你生活习惯很不好,并坚持不改,那真的很需要保障。风险也是因人而异的。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在保险行业里,充满了用“以小搏大”包装过的“以大搏小”。在挑选保险时,务必要扒开现象看本质,尽量用小资金撬动大风险,才是转移风险的本来目的。
03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对重疾险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如何挑选适合我的保险?”
道理是相同的,无论买哪种保险,都要计算自己用多少资金来转移风险的。
保险公司的盈利来自死差、费差、利差三大块,实际上真正拉开差距的只有利差一项。所谓的利差,就是保险公司拿投保人交的保费去再投资,投资的利息一部分用于投保人的赔保或分红,剩余的部分就是保险公司赚的利差。
换句话说,你的保费,是来自于你的资金经年累月的利滚利。是交给保险公司,让它承担一定概率的赔付风险,赚利差呢?还是自己承担一定风险,放在口袋里利滚利?
这取决于你的理财水准,要自己算清楚。
04
如何计算付出的资金?
很简单,打开excel – 公式 – 财务– FV,输入数值即可。
例:利率10%,分期付款20年,每年支付5000元。请参照下图示例。

结语
1.判断是否该保险,最简单最核心的思维是,能否“以小搏大”。
2.具体方法是,通过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权衡。(永远不要脱离时间来看待资金,只考虑付出的本金,却不考虑复利的积累,是不行的。)
3.保险并非唯一抵御风险的方式。防范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发生风险。好好理财,爱惜身体,定期体检,多学习医学常识,都是抵御风险的好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