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胡说儿)
娱乐至死
文:小胡同学
最近在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他强调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书中提到了两本书,一本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一本是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1984》——乔治·奥威尔)
(《美丽新世界》——尔德斯·赫胥黎)
恰巧这两本书我都知道一点,奥威尔语言说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从而失去自由;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1984这一年如期而至,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别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赫胥黎未知的预言更让人毛骨悚然。
1.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
2.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
3.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
4.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5.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是不能被忽视的,人们没有受制于痛苦,反而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背景分割线,扯远了,我们回到本书上来。
书中强调“媒介即隐喻,即认识论”,就是介质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的方式。比如许多人看惯了纸质的书,就不习惯电子书,有人认为这是不懂变通。波兹曼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介质也会影响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比如我们常常拿iPad玩游戏看电影,在潜意识里它就会成为游戏工具,在看电子书时就很难将它重新定义为学习工具。所以在我们捧起纸质书的那一刻在我们内心已经完成了学习的某种仪式。按照这种思路想,现在社会上推行的什么“娱教结合”“快乐学习”教育娱乐化,虽然有一定受众益处,本质上都是狗屁,学习本就是件枯燥的事。十年寒窗,苦寒磨砺还是非常实在的。所谓的速成技法含金量在时间的见证下可想而知,如果说就而不自知,或者不互知,那么说明我么这个社会病的不轻了。 无意识是危险的,然而刻意的反叛也是没有必要的。强大自己,把工具当成工具,不贪恋娱乐至死的现代病就会迎刃而解。
人类最危险的事不是被高压控制,而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剥夺自我。当年的电视出现如今网络媒介的普及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和生活领域。比如商业运作,教育,政治选举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很可能对人产生剥离。只有主动反思并且试图控制媒介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摆脱信息过剩娱乐至死的消极命运。
那么问题来了,朋友“你更喜欢阅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呢?”
什么?!你不喜欢读书!!!
我明明问的的是“你更喜欢阅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你却告诉我,你不喜欢读书,朋友!你不按套路出牌啊?
网友评论